长方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已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各是什么形状?2.教师出示:常见立体实物图,分别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与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3.生:指出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师: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立体图形。教师就此导人新课,板书课题。由复习平面图形入手,到认识常见立体实物图,最后定格抽象出长方体立体图。使学生从直观上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进一步建立长方体的表象,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二、操作实验、感受新知分组实验,由小组长主持操作,组员参与活动。1.用刀垂直切土豆,摸一摸切出的平面。2.将切出的平面朝下,再垂直地切一刀,拿出其中的一块,看一看有几个面?摸一摸两个面相交的部位,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教师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3.将某一平面朝下,垂直两平面再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看一看有几个面?几条棱?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部位,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教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什么?通过以上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切一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使学生真正感知面、棱和顶点,从具体的实例中体会数学,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观察发现,探究规律1.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1)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你是怎样数出来的?发现了什么规律?(2)长方体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3)相交于一个顶点有几条棱?有什么不同?分别叫做什么?借助学具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2.小组探究四人一组交流各自的学习情况,然后大家一起议论、补充、形成共识填充下列报告单。概念特点面长方体共有(),都是()形,特殊情况有()个相对的面是()形,长方体的面分成()组,相对的面()。棱长方体共有()条棱,分成()组,每组()条,相对的棱的长度()。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共有()个顶点。长宽高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通过交流、合作学习方式,互补知识结构,形成小组认同的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合作意识。3.交流质疑推荐小组或代表上台讲解学习情况,全班交流质疑问难,展开争论或辩论,提出与众不同的看4.概括总结在学生自学、小组合作、班级交流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动态演示验证长方体系列特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概括总结所学知识。四、激趣练习,内化知识1.基本练习测量出火柴盒的长、宽、高。(1)指出它的上面,右侧面,前面各是什么形状?面积各是多少?(2)计算棱长之和是多少?有几种算法?哪种最简便?2.变式练习把一个长方体模型切成两个小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为什么?通过变式练习,加深对知识理解,培养灵活变通能力。3.猜测练习有一个长方体物体,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1厘米,请你猜一猜,它可能是生活中的哪种?4.活动实践四人一组合作操作实践,用剩余土豆切出上题中的长方体。既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五、谈谈收获,全面总结让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大家共同评价小组或个人的学习表现情况,全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