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程目标:1、掌握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2、掌握“重农抑商”的含义、产生的渊源及对其进行评价。3、了解“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一、土地制度的演变(一)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_________所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氏族公社自主学习(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1.一切土地属于();2.国王把土地层层(),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同时要向国王交纳();3.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故()4.庶民和奴隶在井田上()国家分封转让与买卖贡赋集体耕作井田(三)封建土地所有制(1)井田制遭到破坏。(2)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3)战国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1.确立的过程:合作探究:分析井田制遭到破坏的原因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1)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2)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3)农民土地所有制:•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贵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根据材料一指出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农民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天灾、苛政、高利贷盘剥租佃制,土地兼并严重(1)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2)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编成鱼鳞图册,作为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3.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的措施:根本目的:通过抑制兼并,巩固统治作用:只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二、重农抑商政策概念:评价:表现:目的:直接目的:根本目的: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战国商鞅变法首倡,并为历代王朝沿用。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强化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统治者“重本抑末”的治国思想(4)实行专卖制度,独占专利(3)对民营商业,商税繁重,关卡林立(2)歧视商人和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5)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保护和促进农业生产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6)海禁与闭关锁国•材料一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唐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唐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一一人教版《中国古代史》(全一册)材料二上谕大都督府臣曰: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近闻福建兴化卫指挥李兴李春私遣人出海行贾,则滨海军卫岂无知彼所为者乎?苟不禁戒则人皆惑利而陷于刑宪矣,尔其遣人谕之有犯者论如律。•——《明太祖实录》(洪武)卷二十七材料三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台湾外纪》卷十二•问: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对外政策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说明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由开放走向闭关“”“”三、海禁与闭关锁国“”(一)海禁1、原因: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与倭寇勾结,危及统治2、含义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二)闭关锁国1、原因: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2、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贸易。严格限制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