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金县城关第二小学:马平香内容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现今许多课堂上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里,严重影响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那么,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真正得到有效开展呢?本文就从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几方面介绍自己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些策略。关键词:综合实践生活活动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中,所有的学生都学习着统一的知识,统一的教科书。同一年龄的学生被教师用同一种方法和同一的程序和进度进行教育。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一种接受者,记忆者的角色。但是,从面向21世纪的现代课程理论来看,应当让综合实践活动课回归生活,这样才会有课堂与生活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那么,如何才能让生活走进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呢?一、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1、教师要有新的教育思想这是一门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活动性、创造性是课程的灵魂,要使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首先就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选择,要有真正的民主意识。2、要有较高的科学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质教育,我们的教师自身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情感、科学的方法等方面是否达到了要求?不能要求我们的教师本身就是科学工作者,但是也不能设想我们自身没有科学的兴趣,没有对新兴科学技术了解的愿望,就能激发出学生科学的情感。应该看到,全面的科学素质教育在我们过去的教育体制中并没有相应的位置。因此对教师科学素质的要求也不是很容易达到的。3、要认真在总体上设计活动课。要使活动课达到实效性,必须充分准备。老实说每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资料的准备都要耗费我相当长的时间,这门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相当强的课程,有时所准备的资料相当难找。二、走近学生生活,培养学习兴趣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经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施不能依托现有的、预设的教材,而是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通过对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产生的或引发思考的问题来形成探究活动的主题。儿童现实生活的环境中所包含的如“人文(自我、老师、同学、家长、邻里等)、家庭、社会、自然地理环境等”的资源因素。这些资源不仅是我们开展活动课程的核心载体,也是我们实践活动的“主阵地”。由此,在活动中我们还得“因人、因地、因时”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以充分体现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性、活动性及儿童的主体性的特点。新课标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应依托儿童的生活经验,以他们日常能接触到的内容和问题作为选取课题的标准,建立起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主体是小学生,因此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小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同时也强化了教师和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创造有利于活动开展的校园氛围。比如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可以将课程的每项内容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和交往、协调能力,可以利用节假日搞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每项活动前都要确定好主题,活动的展开要充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以确保活动目标的顺利实现。四、关注于社会生活,生成实践活动资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要做就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超越书本的局限,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参观、去劳动、去采访,从而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的了解和接触。1、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