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整理复习(一)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复习教学目标:1、学会归纳、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2、理解知识点,并能实际应用。3、进一步提高归纳、比较、分析等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归纳整理知识教学难点:归纳整理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复习比例这一单元,这一内容计划分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归纳整理知识点,并理解。第二课时解决实际问题,第三课时解决实际问题。二、出示自主学习提纲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在小组进行交流。三、展示点评那个小组愿意将自己小组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展示(5分钟)现在请同学们看看那些内容可以归纳在一起。说说你的理由。(8分钟)引导同学们将知识归纳为: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比例尺正比例意义反比例意义图形的扩大与缩小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重点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想想看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这两个知识点就能理解的透彻。(3分钟)引导学生说出:背会概念能举出实例和比的意义、性质进行对比会应用这些知识。教师总结性点评:复习某一知识点不能只背概念,能举出实例,必要时要和相关的知识进行对比。比如,比例的意义这一知识,他和比有关系,我们就要和比进行对比,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比例的意义。现在按同学们说的现在进行理解这两个知识点。谁来进行展示(8分钟)点评:这节课我们首先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然后对部分知识进行了理解,这是一种复习的方法。我们很快就进入了总复习,希望同学们在复习中能应用这一方法。四、拓展延伸1、根据条件判断能否组成比例,能组成比例的组成比例。(1)用这五个比中有两个比能组成比例1/3:1/24:57/8:1/22:3(2)6、8、7、3这四个数能组成一个比例。(3)用18的因数能组成一个比例(4)能将这个乖法算式改写成一个比例2×4=8×16通过这四个题的练习你有什么想表达的?2、判断(1)、两个比就能组成一个比例。(2)、只要有4个数就能组成比例。(3)在比例里,两内项的积和两外项的积的商是1,差是0。通过以上三个判断题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整理和复习(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知识整理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谁能说一说,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的联系表示出来。学生汇报,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补充。(见板书)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板书。2、布置本节课的复习内容:本节课我们将重点复习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以及正、反比例的意义。3、复习概念。(1)什么叫比?什么叫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2)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3)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4)什么叫做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4、课堂练习。1、填空。(1)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少先队员人数的比是()(2)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小圆和大圆的周长的比是()。(3)水是氢和氧按1:8的质量比化合而成的。其中,氢的质量占()/(),氧的质量占()/()。(4)12的因数有()。选出其中的四个因数,把它们组成一个比例()。(5)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6)图上2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2、解比例5/X=10/340/24=5/X7/21=0.4/X6.5:X=3.25:42/3:5/6=X:91/3:1/20=16/9:X3、完成课本相关试题。二、综合练习1、A×1/6=B×1/5A:B=():()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3、用5、2、15和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三、实践与应用1、如果A=C/B,那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幅图的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厘米,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4、某两地的实际距离为200千米,分别画在比例尺为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