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新民九义校文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2)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抓住人物的言行等,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感知人物的品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认识到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廉颇骁勇善战、知错就改,他们都有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以“不和”——“和”为切入点,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认识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优秀品质,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三、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谈话引入同学们,一篇文章的课题就像人的眼睛一样,我们这篇文章的课题中“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板书:廉颇蔺相如),“和”是什么意思?(和好)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廉颇蔺相如和好)课文围绕“和”写了题目之间的哪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多媒体出示)既然是廉颇蔺相如“和好”,那么前面就一定有一个(不和)的过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中直接写出他们不和的那几句话。二、深入阅读,体验情感(一)多媒体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1)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廉颇不服气的原因。(讲到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时候出示廉颇的资料。蔺相如继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立下大功后,也被封为上卿,在秦汉以前,官员上朝以站在右边的为位高,虽然同为上卿,由于蔺相如是文臣位置在廉颇的右边,因此地位比廉颇高了。)(2)有感情朗读句子。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头上去了,那么蔺相如真的仅仅是只靠一张嘴吗?咱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小故事,看看那张“嘴”都说了些什么。(二)默读第1到10自然段。找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都说了什么?思考:他仅仅是靠一张嘴吗?1、学习“完璧归赵”(1)学生自学“完璧归赵”。(2)汇报交流。出示: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①这里提到“和氏璧”从哪儿可以看出它是一件宝物?(第二自然段:无价之宝;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交换。)②把璧换给秦王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真换了,还没有什么,如果送给秦国就代表赵国屈服于秦国,丢了尊严;不换,就会成为秦王攻打的借口。——结合课文第自然段(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攻打别的国家。)来理解。③这样的形势真是让人左右为难呀,这个时候蔺相如站出来了。再读一读他说的这句话。你感受到了蔺相如怎么样?(有智谋、有勇气。)他仅仅是靠一张嘴吗?(不是)出示: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到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①理解”“捧着”(再次说明和氏璧宝贵。)“绝口不提”(说明秦王根本就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是想(把璧骗到手)可见,秦王是多么的奸诈、阴险……②这个时候蔺相如怎么说的?(学生读蔺相如的话)这块璧真的有毛病吗?(没有)那为什么这样说?(蔺相如是看到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灵机一动想的一个办法。)(让学生明白,直接要肯定要不回来,抢回来根本不可能。)③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有怎样的品质?(见机行事、很机智)他仅仅是靠一张嘴吗?(不是)出示: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①理解“理直气壮”“一块儿撞碎”(在秦王眼里蔺相如的命那肯定是不值一提,但那块璧的确是无价之宝啊!)②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机智,临危不惧)那么蔺相如升官仅仅是靠一张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