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思想文化教学目标:1、能说出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道教产生的时间,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表述佛教传入的路线,培养学生识图及抽象概括能力;2、能说出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能说出秦汉时期雕塑文化的杰出代表——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通过展示有关的图片、资料想象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势和当初设计的原因,培养对雕塑艺术的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了解佛教、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影响;2、通过学习并运用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以及通过其它途径了解到的有关司马光的信息,讨论“为什么司马光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并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和感想;3、通过观察教科书以及教师提供的图片、资料,描述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道教的兴起,学会运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和看待宗教;2、通过小组讨论“司马光为什么能写出《资治通鉴》”使学生养成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交流学习的品质;通过对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精神的学习,初步培养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3、通过学习和想象秦始皇地下军阵,感受秦朝的威武,同时认识到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史马光《资治通鉴》的学习,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难点教育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看待宗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激励点拔。师:佛教起源于什么地区?又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要求学生阅读第一目第一段,然后回答问题)生: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师:回答的一点没错,这说明佛教是外来的(板书佛教东来、起源、时间等要点)2、投影佛教东来路线图。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这幅投影图,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佛教东来的路线。(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图例,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生:通过观察、讨论明确:天竺——西域——(长安——洛阳)师:谁再来概括一下呢?生:丝绸之路3、出示佛像,学生观察。师:同学们请看,我这里有几尊佛像,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形态好吗?(每组分发1—2尊)生:互相传看佛像,评论形态。师:哪位同学说一说这些佛像的特点?生:(自由发言):肚子大、他在笑、手拈佛珠、耳大垂肩、…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把主要特征都说出来了,(出示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这副取自于洛阳白马寺的对联恰好概括了佛像的主要特征,你想了解白马寺吗?请看90页图文。生:阅读课文,看图了解白马寺,明确——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师:了解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之后,请同学们再结合课文,分组讨论一下佛教的教义,并说说看。生:阅读、分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回答——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人生是痛苦的。忍耐修行,期待来世天国……体现了佛教教义逃避今生,重视来生、来世的特点。师:根据学生回答扼要板书教义——现实痛苦,忍耐修行,来世天国。4、再次展示资料,激发兴趣。师:现在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道教的产生、大致时间。(提示阅读)生:通过阅读第一目第三段,明确道教产生于中国本土,东汉后期。师: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互相交流一下对道教教义的理解,然后说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生:经过互相交流后在优、中、学困生中各选一人陈述意见,说出道教的基本教义、特点——宣传修身养性、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体现了道教教义关注现实,重视现世的特点。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积极评价。同学们对佛教、道教已经有了这么多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思考、讨论、交流后发表一下对宗教的见解或看法,教义中哪些地方具有合理性?哪些方面是消极甚至是迷信的?(要求分组交流、探究)。5、投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师:现在我们再来看这幅投影。这是鲁迅先生盛赞司马迁《资治通鉴》的句子,那么《资治通鉴》又是怎样的一部巨著呢?请大家先回忆一下,然后讲讲你记忆最深的情节。生:回忆并简述剧中片断(限2—3人)师:好!通过看电视,大家知道司马光忍辱负重,经过不懈的努力,以顽强的毅力写成《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