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七上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及解读】●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概念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程度气温的变化运用气温变化曲线图说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运用某地气温资料绘出气温变化曲线图【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观测的相关知识,能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2.运用气温日(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某地一天(一年)中最高气温(最热月均温)、最低气温(最冷月均温),并能计算出气温的日较差与年较差。3.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气温的年变化特点。4.加深学生对气温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关注生活的意识;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教学难点】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亲身体验的方法,结合实验,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直尺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学︱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装,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气温就是表示大气冷热的程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感知气温:请同学们(3—5人)说说此时此刻教室的温度大约是多少?(教师拿出温度计读出实时气温值)请问,早晨这个教室里是这个温度值吗?中午是这个温度值吗?夏天是这个温度值吗?打开课本相应内容,进入新课的学习。猜猜此时教室的温度,看看和温度计测得的数据有多少出入。根据体验回答老师的问题,感受气温的变化。进入与课题有关的学习情景。创设情境,感知温度,让学生感受气温是变化的,继而进入主题的学习。衔接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今天很冷或很热,实际是指大气的冷和热,也就是气温,气温又是如何观测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差异。预学︱自主学习巡视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的提出的问题学生快速浏览课本P62—64图文,勾画出重点、疑点。独立思考,初步掌握学习内容,整体把握知识独立探究目标,生成知识印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群学︱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把本课的主要内容以表格的形式让各组进行讨论交流。在组长的带领下,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问题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基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而且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同时也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气温的测定测定仪器温度计,(放在百叶箱中,离地面1.5米)测定方法4次,(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单位及读法记作℃,读作摄氏度。气温的描述日平均气温一天测4次,(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他们的平均数即为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一月当中每天的平均气温值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当中每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气温对人们的影响气温会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及农业等。气温的日变化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一天中最低气温气温的年变化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海陆陆地海洋高低月份最高月最低月最高月最低月北半球7月1月8月2月南半球1月7月2月8月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某地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展学︱展现风采按照学习小组,让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并根据课件适时点拨,并归纳整理学生展示他们合作交流的成果。教师带领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和规律,并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知识网络,通过板书设计归纳整理,使学生对气温变化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把握,这样记忆更加深刻。问学︱巧设对于这些知识结论,你有没有疑问?是不是在头脑中有几个“为什么”想问?看看谁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提出疑惑问题。1、一天中,最高气温为什么不出现在中午12点,而是午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所学的知识疑问学以致用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后2点。2、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太阳光热多,为什么北半球陆地学生活动来解决实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