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综合能力考查题综合运用能力是对生物科学素养的总体要求,其范围最广,要求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其难度更大,要求更高。近年高考生物试题中考生得分较低的题大多是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侧重综合运用能力考查的题目,对知识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试题的设计,二是试卷的排列。试题设计是通过不断改进题型或变换对知识的考查角度来进行的。在考查考生在新背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的心理素质。生物学的知识点相对稳定,而试题却是千变万化的。很多综合性试题源于课本却又高于课本,因为变换情境,考生就会由于思维定式而失分。出错原因一运用生物学科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或推理的能力欠缺。考生平时学习生物课,相当部分的知识靠自己的死记硬背,并没有经过积极参与知识的生成、理解不深,没有考虑学习这些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原理有何用处,在指导人类的生产、生活方面有何作用,仅仅为了分数而学,为了考试而记。由于知识不成系统、基础薄弱,从而在综合性较强的试题中,出现了现实和理论联系不通畅。试题中知识的综合性加大了,相对低分数考生就表现出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例1水华可因蓝藻爆发所致。科研人员尝试利用某种细菌限制蓝藻数量,相关实验的示意图如下。图中①~⑥表示实验步骤。请回答问题:(1)从细胞结构的特点与复杂程度上看,蓝藻属于细胞;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看,蓝藻处于;蓝藻的代谢类型通常是。(2)引发水华的蓝藻可产生蓝藻毒素。蓝藻毒素(是、不是)蓝藻生长、繁殖所必需的物质。蓝藻毒素对人是一种致癌因子,可使原癌基因,导致正常细胞发生癌变。(3)图中②、⑤通常使用的是①、④中已培养至期的蓝藻和溶藻细菌。(4)图中⑤实验组在每个培养皿中,如果做三个重复实验,可采取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应增设对照组,可采取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蓝藻通常呈蓝绿色。观察实验结果,发现培养皿中出现褪色空斑,说明蓝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所有的蓝藻都含有一种特殊的蓝色色素,蓝藻就是因此而得名的,蓝藻毒素是由一种水中有害藻类分泌的物质,有一定的致癌作用,可以激活原癌基因。溶藻细菌可以通过分泌溶解纤维素的酶和胞外杀藻物质、强夺营养物质等方式杀死藻类,可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解题时要注意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要求。错因分析第(1)小题中最后一空有关蓝藻的代谢类型(自养需氧型),应当说是非常简单的问题,有的考生误答为“自养型”、“需氧型”、“自氧需养型”、“自氧需养形”、“自养厌氧型”等,反映出考生不能准确区分“代谢类型”、“同化作用类型”和“异化作用类型”所包含的内容,不能区分“养”和“氧”两个字的生物学含义。此小题将生物体的结构类型、代谢类型及生物体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一起考查,对基础比较薄弱的考生来说,知识的综合跨度比较大,不能适应。第(3)小题中图中②⑤通常使用的是①④中已培养至(对数)期的蓝藻和溶藻细菌。本题的问题简单,答案直接与教材相关。但因题干是以图解的方式表示的实验操作过程,要求考生首先要看懂题干所提供实验操作图解中的②⑤操作的作用,才能知道①④的操作是接种,而接种微生物的最佳时期是“微生物生长的对数期”。部分考生错答成“稳定期”、“调整期”,说明这部分考生不能正确区分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群体生长曲线的四个时期特征;还有考生误答成“成熟期”、“细胞株”、“细胞系”,反映出考生把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与动物细胞培养内容混淆在一起了;这些错误主要出现在低分段考生中。第(4)小题中第一空三个重复实验在同一个培养皿中完成,具体如何操作,多数考生因为没有实践经验,是茫然的。所以答的是“分别取三个培养皿,各滴加等量菌液”,还有的考生没有注意单一变量原则,答的是“在每个培养皿中,选择三个不同位置,分别滴加菌液”。第(4)小题第二空,相当一部分同学直接作答为“在每个培养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