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端午的别称及由来端午的别称及由来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和“初”相同,称“端五”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两个五,故称重五。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汪曾祺1、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词语系百索子门楣用酒和熏五毒苋菜鸭蛋络子囊萤映雪车胤2、作者的家乡高邮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再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细心地品一品“鸭蛋”的“味”。汪曾祺1939年19岁时离开家乡后就一直没有回来过,到他1981年秋终于重返故乡时,其间相隔42年,这个时间太长了。他在1981年8月26日致刘子平的信中说:“我是很想回乡看看的。但因我夏天连续外出,都是应刊物之邀去写小说的,没有给剧院做什么事,一时尚不好启口向剧院领导提出。如果由高邮的有关部门出函相邀,我就比较好说话了。我所在的单位是北京京剧院……”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汪曾祺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对画,对文学,都如此。——汪曾祺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读者眼中的汪曾祺散文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鲁迅《社戏》罗汉豆“我实在再也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思乡的蛊惑儿时的反顾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