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一中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21.湖南省博物馆“凤舞九天”展览展出的王子午铜鼎,铭文中写有“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进行盟祀”。青铜器多作祭祀礼器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推行B.宗法制的盛行C.宗教思想的蔓延D.冶炼技术的提高22.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3.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候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候,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候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D.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24.秦汉时期建立和健全了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奏事制度、廷议制度和监察制度。其中廷议制度规定:“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向皇帝提出意见,由皇帝裁度或由廷议作出决定”。此规定表明秦汉时期A.中央集权制完善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C.绝对皇权已经形成D.议会制初步确立25.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D.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26.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27.“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28.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的弊端C.中央集权的削弱D.行政效率的低下29.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其弊端日益明显。这主要表现在①考试内容狭隘②考试模式僵化③能力要求单一④考试公平性缺失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0.毛泽东在一首诗里说:“祖龙(指秦始皇)魂死秦犹在,百代皆行秦政治。”毛泽东之所以1认为“秦犹在”,是因为A.秦王朝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B.秦王朝的思想、艺术、文化影响深远C.秦王朝统一中国的伟业永远为后人铭记D.秦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王朝沿用31.《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完善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C.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32.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D.“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33.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C.设立“中朝”、“内朝”制度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34.西周的政治造成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