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短章谈志向毛泽东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拿破仑也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些名言就是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有信仰,应该有信心。信仰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航灯,自信是达到人生顶峰的动力。美好的前途来自于自强、自立、自信,不达目的不罢休,咬定青山不放松,打跨自己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不要把一次的失败看成是人生的终审。逃是懦弱的,避是消极的,退就显得更加无能。成功的道路得靠自己闯,做人有困惑,做事有困境,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只有坚强不倒的信心与毅力。男儿立世,自己拍板,不怕失败,不言放弃。成功时,不要醉倒;失败时,不要灰心丧气,不要怨天尤人,面对“山重水复”之关卡,唯有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用信心去克服一切困难。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甘于干大事,揽难事,立个志向,树个目标,人生才有行走的方向。心在哪里,路就是哪里。有了志向,才有做人的本事、气魄和胆略。所以,做人需要问问你的志向在哪里,要问问你有没有信心。经世经世致用致用经世:治理国事。其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付诸实用。其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经世致用”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其特点是,反对空谈,力倡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和“以实为宗”的良好学风。它以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为着力点,注重学术与社会实践的结合。——顾炎武《日知录》三则1.通过自主预习,完成文中重点字词、句子的读音和翻译练习;2.通过合作探究,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说出“文须有益于天下”的原因和著书原则;能结“”合实际对经世致用思想有所认识。学习目标(1613—1682),昆山(今属江苏)人。宁人,另称为亭林先生。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顾炎武与王夫之、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先生”。“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日知录二、文体常识1.《日知录》主要内容《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是顾炎武花了30多年心血“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笔记形式的著作,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贯通古今,博大精深,在政事、世风、礼制和科举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2.《日知录》的思想《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明道”,为了“救世”。用作者在自序中的话说就是:“盖天下之理无穷,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故昔日之得不足以为矜,后日之成不容以自限,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者,须绝笔之后,藏之名山,以待抚世宰物者求之。”总之,《日知录》是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学者的深邃反思,在中国文化史上提供的是一种文化精神薪尽火传、不屈前行、期挽颓风、昭于天地的范本。每天知道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知识,每月不忘记(那些)已经掌握的东西,(这样)就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无稽()之言剿()袭奸佞()庶()民命途多舛()菑()畲()潢()潦()水襟裾()摭()jīchāonìngshùchuǎnzīshēhuánglǎojūzhí1.本则的观点是什么?(文须有益于天下。)2.“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3.无益之文有何弊端?(有损于己,无益于人)4.本则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研读第一则思考内容小结:益损明道纪政察民道善怪力乱神无稽剿袭谀佞正反论证正反论证1.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什么?著书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