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顿·亨特读课文,注意以下字的读音:训诫()耸立()迂回()凝视()啜泣()纳罕()jièsǒngyūníngchuònà默读文章后回答下列问题: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2、故事发生距今多久?57年前3、故事发生在当时的什么时间?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4、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天气闷热,想找一些新的花样来玩。5、“我”为什么拿不定主意?因为8年来“我”一直有病,母亲叫“我”不要冒险。6、爬上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分别叫什么?一共有6个小男孩。内德和杰利7、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大约只有20米高;约为6.7米(因为小岩石架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的路程)8、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岩石架了吗?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崖顶了吗?谁没到?是的;不是;“我”9、“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我”爬到岩石架上,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小伙伴们都离“我”而去。10、谁叫来了“我”的父亲?杰利11、“我”是怎样脱险的?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顺利爬下悬崖。12、“我”现在多少岁?65岁(当时是8岁,时隔57年,所以8+57=65)1、文章一开头为什么要突出“闷热”?正是因为天气闷热,所以才想到去悬崖上透透气,凉爽凉爽。2、“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伏笔。说明为什么5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还吓得要死。3、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这里的“前途茫茫”是指不知道怎样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4、“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什么?学到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它告诉“我”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变角色——认识人物分别以内德、杰利、父亲的口吻讲述这一故事,注意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例如:1、内德是那些不关心“我”的孩子们当中的一个,他也是那些无情地嘲笑“我”的孩子们当中的一个,在他和其他几个孩子眼中,“我”是一个可笑的“胆小鬼”,他在这整件事情当中,心里是怎样想的?怎么说的?事后有没有再认真反思过自己?2、“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明明“有点不放心”,还是走了,他心里怎么想?他后来又是怎样对“我”的父亲讲述这件事?3、父亲发现弱不禁风的孩子这么晚了还没有回家,他心里怎么想?在赶往悬崖的路途当中,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跟杰利谈了些什么?变结局——拓展思维我们试着作出种种有可能的设想,为故事设计一个新的结局。1、杰利找的是“我”的母亲……2、杰利没有找到“我”的任何亲人……3、杰利在途中劝说伙伴们一起回来帮“我”……4、杰利被伙伴们恶作剧地拉走,不允许他去报告“我”的家人,也不允许他独自来帮“我”……三、阅读悬崖上的一课莫顿·亨特———一九四五年一月。在英格兰的东安里亚的沃顿空军基地。那天早晨,我在黑板上看到了我的名字,明天,我要驾驶没有武器装备的蚊式双引擎深入德国本土执行气象侦察任务。那一天,我的脑子乱哄哄的。我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瞬时,鲜血飞溅,列焰灼人,伤痛折磨,飞机打着旋而我根本就没有力气打开应急出口了……。第二天早晨,对我说来再明白不过的了,我不能安全地驾驶飞行一千英里,穿过冬天的北海,进入布满纳粹高射炮群和战斗机的欧洲大陆。我绝对不能完成这次危险的航程。———一九五七年一月。纽约。我快乐得几乎发疯,我拿到了美国著名出版商阿尔弗雷德·诺卜夫亲自签署的出书合同,他愿意帮助我实现一个伟大的计划,出版一部我写的从现代追溯到古希腊的动人的恋爱故事的大作。但是,那天夜晚,我担心我可能铸成大错了。到那天晚上为止,我还没想好和构思出这部书的提纲,然而签署了合同就意味着既成事实,覆水难收,我觉得这件事我干得太轻率了。我怎样去想象古希腊人的恋爱方式呢?我又怎样去想象古基督徒的禁欲主义呢?或者中世纪的骑士和贵夫人,或者……,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