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二、不识庐山真面目前导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拥有非凡文采的苏轼却一生官场失意、仕途不顺,在颠沛流离的贬官途中,在坎坷暗淡的人生谷底,苏轼用诗来不断地化解内心的忧愤,原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却“只缘身在此山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二集《不识庐山真面目》,敬请关注。画外音:苏轼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诗词歌赋无不精通,尤其是他所创作的词,成为宋词最高水平的代表。相比于在作词上取得的伟大成就,苏轼的诗也有很高的水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并被收录于当代的中小学语文课本普及推广。在苏轼的诗中,最为后世所熟知的,莫过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随着这首诗的流传,“庐山真面目”也成为了市井熟语。那么这首《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苏轼的诗中究竟蕴涵着怎样的情怀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二集《不识庐山真面目》,敬请关注。康震:苏轼是一个文学家,我们大家对苏轼比较熟悉的是他的词,其实我们也知道,他是一个大诗人。苏轼他这个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总充满了一种奇趣,什么叫奇趣呢?奇就是奇怪的奇,它总是有新奇的地方;趣是说它有很大的趣味,有情趣,所以这个奇趣是苏轼诗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但是奇趣的诗要写出来的话,那应该是比较崎岖的,没那么容易,不是随意写就能写出来的,所以他那首很著名的写庐山的诗,其实还是费了一番周折,这个大家就不知道了。写庐山这个诗是有点来历的,宋神宗元丰七年的正月,苏轼在黄州被贬已经是第五年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原因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宋神宗对于苏轼,对他来讲是一个难题的这么一个人物,在看法上有些松动,就是想着说,别老让他在黄州待着了,给他搬一个地儿,挪一个地儿,离京城近一点,所以神宗有一天亲自下手诏,就把苏轼从黄州要把他挪到离开封不远的汝州,这当然是好事了。四月份苏轼接到了诏书就离开黄州了,他离开黄州以后,因为他的弟弟苏辙当时被贬在云州,他当时跟家里人商量好,他经过庐山先去云州跟他弟弟会面之后,然后再折回来,到庐山、九江这个地方跟他的家人会合,然后一起再去汝州。他这次来庐山想好好地在山上转一转,他的好朋友佛印还有那位道潜,这都是两位僧人,陪着他在山上转。他到庐山上之后,发现庐山特别地秀美,而且我们知道,庐山不像石钟山这些山,没什么名气,庐山本来就名气很大,自然历代有很多文人,唐代的诗人、唐以前的诗人都有人歌咏过庐山,庐山本身又美不胜收,所以苏轼自己觉着,我还有必要再为庐山写点什么吗?他跟朋友说,我这次来庐山一首诗都不写。你注意,这是他来庐山的时候最初的打算是什么都不写。可是苏轼名气太大,他刚到山上,那山上山下山中腰的那些和尚就都知道大名鼎鼎的苏子瞻来了,然后奔走相告,苏子瞻来了、苏子瞻来了。当然现实情况什么样咱没见。苏轼一激动,写了一首诗,说: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苏轼《初入庐山三首》之一哎哟,这深山老林的,还都认识我。再往山里走,一激动,想起来了,哟,开始不是跟朋友们说了不写吗?既然已经破了戒了,那就再来一首,他又写了一首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苏轼《初入庐山三首》之二又说: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苏轼《初入庐山三首》之三庐山是美不胜收、多姿多彩,要把庐山认个遍,那除非是它的老朋友,我对庐山是神往已久,今天来这儿一看,感觉像在梦里头游一样。你注意,他对庐山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从一开始他就说要把庐山的真面目看清除了,那除非是跟它神交已久,到这儿很多次的老朋友。我这次第一次来,我懵懵懂懂地,我还觉着像在梦里头呢。庐山的美深深地吸引了苏轼,让他本来都说好了不写了,写了,但这时候你注意,那首诗还没写出来呢,为什么呢?得走着,走着那诗才能来着,这不得符合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