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的未来崇明岛的地理环境崇明岛位于西太平洋沿岸中国海岸线的中点地区,地处中国最大河流长江入海口,是全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也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第三大岛屿,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称。全岛三面环江,一面临海,西接滚滚长江,东濒浩瀚东海。全岛面积1225平方千米,东西长76千米,南北宽13至18千米。岛上地势平坦,无山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崇明岛是怎样形成的?从过去到现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冲积岛也称冲击岛,由于它的组成物质主要是泥沙,故也称沙岛。冲积岛是陆地的河流夹带泥沙搬运到海里,沉积下来形成的海上陆地。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就慢了下来,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这就叫冲积岛。冲积岛有泥沙组成,结构松散,因而很不稳定,往往会因周围水流条件的变更,岛的面积会涨大或缩小,形态也会变化。河口地区的冲积岛,每逢遇到强潮倒灌或洪水倾泻,强烈的冲蚀会使岛四周形态发生改变。它的形成不仅仅与流水有关,而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在冲积岛屿河流和潮流平行的两边,总是一边经受侵蚀,一边逐渐淤积,久而久之,便形成长条形岛屿;有的冲积岛会被冲蚀消失;有的岛屿则会不断发育成长,最后于大陆连成一体。长江河口冲积岛的变迁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从1955年冬开始,崇明县组织围垦滩涂和沙洲。截至2000年,全县共围垦滩涂和沙洲70多处,累计围得土地面积500多平方千米。崇明岛的面积比1949年增大了一倍以上,由中国的第四大岛升为崇明岛的建制改革崇明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公元618年(唐朝武德元年),长江口外海面上东沙西沙两岛开始出露。以后许多沙洲时东时西、忽南忽北涨坍变化,至明末清初,始连成一个崇明大岛。公元696年(唐朝万岁通天元年)初,始有人在岛上居住。公元705年(唐朝神龙元年),在西沙设镇,取名为崇明(“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公元1222年(南宋嘉定十五年)设天赐盐场,隶通州。公元1277年(元朝至元十四年)升为崇明州,隶扬州路。公元1396年。反思一:1.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1)引发赤潮。围海造陆使海水潮差变小,潮汐的冲刷能力降低,海水自净能力减弱,水质趋于恶化,加之围海造陆的陆地多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污染物较多,尤其是污水直接排入大海,导致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的发生机会增加,给沿海的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渔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2)引发洪灾。围海造陆阻塞了部分入海河道,影响了洪水的下泄,同时,洪水造成的内涝,使地表水下渗到地下。同时,围海造陆也会导致某些天然泄出口受阻,因此又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上升。反思二:1·从1955年冬开始,崇明岛政府组织围垦滩涂和沙洲。截至2000年,崇明岛共围垦滩涂和沙洲70多处,累计围得土地面积500多平方千米。崇明岛的面积比1949年增大一倍以上。反思:人类活动对A岛(崇明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从1955年冬开始,崇明岛政府组织围垦滩涂和沙洲。截至2000年,崇明岛共围垦滩涂和沙洲70多处,累计围得土地面积500多平方千米。崇明岛的面积比1949年增大一倍以上。反思: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反思:哪类河的河口无冲积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