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能巩固·提素养1.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假定生产一双皮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为12元,劳动力商品一天的价值是3元,制鞋工人一天劳动5小时所创造的价值也是3元,所生产的皮鞋是1双,售价15元;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要求制鞋工人一天劳动10小时,所生产的皮鞋是2双,售价30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来源:学科网]2.长期以来重视工业企业、轻视流通商业企业的观念比较普遍。这种忽视,造成当前流通业发展的诸多问题:流通成本高,2012年一季度,中国物流总成本占GDP比率为17.9%,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流通效率低,中国年商业流通资本周转为2~3次,而日本则为15~18次。试运用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谈一谈促进内贸流通的发展对工业企业生产的积极意义。期间,遇到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这是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最初的起因。(2)马克思完成《资本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充满艰辛和斗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不仅要亲自参加工人运动,总结实践经验,而且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并认真筛选。同时,疾病、贫困、亲人的去世,统治阶级的不断驱逐和迫害以及繁忙的社会活动常常困扰着他。他以真正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顽强刻苦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成就。1.【解析】通过对题目中所给的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计算,可以得出,个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6元,得到的工资是3元。剩余价值是3元。答案:(1)假定生产一双皮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是12元,劳动力商品一天的价值是3元,制鞋工人一天劳动5小时所创造的价值也是3元,所生产的皮鞋是1双。这样,这双皮鞋的价值就是由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12元和工人新创造的价值3元形成的,共计15元。资本家按照价值出售这双皮鞋,得到的15元与其投入的资本价值相等,这只是价值形成过程。[来源:Zxxk.Com](2)如果资本家迫使工人一天劳动10小时,所生产的皮鞋是2双。这样,生产两双皮鞋花费的生产资料价值是24元,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仍是3元,即资本家共垫付的资本价值是27元。但这两双皮鞋的价值,包括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工人一天劳动10小时创造的新价值6元,共30元。资本家按照价值出售这2双皮鞋,就能获得3元的剩余价值。(3)从中可以看出: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资本循环理论。首先阐述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然后结合材料,分析促进内贸流通的发展对工业企业发展的积极意义,答案具有开放性。[来源:学科网ZXXK]答案:(1)马克思认为,产业资本在它的运动过程中,要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从它的某一种形式出发,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价值增殖,再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产业资本家要使其资本循环顺利进行,一方面他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使三种形式的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存在;另一方面,他还必须使不同部分的资本依次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保持资本三种形式在时间上的相继转化。(2)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条件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资本运动中的各种矛盾,作为适用于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对社会主义企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通过发展流通商业企业,可以减少工业企业的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加快流通速度,以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