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13致蒋经国先生信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咫尺()把晤()悖谬()诠释()东隅()赘言()未雨绸缪()泯灭()毋庸()提示: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文中出现的生字。答案:zhǐwùbèimiùquányúzhuìchóumóumǐnwú2.根据意思填写相应的成语。(1)原指趁着天还没有下雨,预先修理房屋门窗。后比喻事先作好准备。()(2)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3)形容心神很不安定。()(4)道理神秘奥妙,不可想象,也不能理解。()提示:本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中出现的一些成语的意思,然后能够正确运用。答案:(1)未雨绸缪(2)巧言令色(3)忐忑不安(4)不可思议3.填空。(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革命家________、________之子。他擅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中国成立后,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2)“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是______________写的《题三义塔》一诗中的尾联。(3)三民主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与课文相关的一些知识。答案:(1)廖承志廖仲恺何香凝书画诗词戏剧(2)鲁迅(3)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民生主义。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劝说蒋为和平统一作贡献的。提示: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对课文内容的细致了解。参考答案:民族利益: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历史责任:合作有利,分则伤民族元气;个人抱负:“计利求名”。2.作者在表述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反驳了哪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1言论?提示:本题旨在帮助学生对课文有个深入的了解。参考答案:在文章中作者反驳了“罪人”之说,揭穿了外人干涉我国内政,意在图我台湾的花言巧语,同时反驳了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以上几点合力反驳了“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言论。3.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注意运用文言,长短相宜,顿挫有致,多用对偶,整齐优美。为什么这样写?答案:廖、蒋两位先生都有深厚的古文化修养。这样写,使书信既微言大义、语短情长,又庄重恳切、文采斐然;既有老友叙旧之感,也适合郑重公开给文化底蕴较高的台湾(尤其是思归心切的老一辈)民众。4.作者为何特意举出蒋介石的骨灰迁址的事情答案:作者主要想用传统的乡情来打动蒋经国。5.这封公开信的发表,为什么能在海内外引起极大震动?答案:这封公开信以个人私谊浸透民族感情,这个角度极为自然生动,亦切合廖、蒋两人的实际,完全触动了中华民族之深情。海岛当归祖国大陆,中华民族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中共民族大义昭然明示于天下。快乐时光脱帽和戴帽一位意大利年轻作曲家,有一次请罗西尼听他演奏新作。罗西尼在听的时候,一连好几次把自己的帽子脱下戴上,戴上又脱下。年轻作曲家演奏结束后,问他为什么这样脱帽戴帽的。罗西尼回答说:“我有个习惯,每逢遇到老相识,总要脱帽招呼一下。”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比赛双方实力悬殊,结果毫无悬念,甲方已经是稳操胜券(juàn)。B.不食嗟(jiē)来之食表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骨气。C.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dìnɡ)出,争辩道……D.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chěng)戒得还不够快意。提示:此题目意在帮助学生区别个别容易混淆的字。A项,“券”应读“quàn”;C项,“绽”应读“zhàn”;D项,“惩”应读“chéng”。答案:B22.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宿儒喑哑科举落第苍海一粟B.孤孀诘责凶神恶煞无可后非C.嘹亮魁梧神色张惶烦琐之至D.阴霾矍烁锐不可挡稍纵即逝提示:此题意在帮助对容易出错的字的把握。B项,“后”应为“厚”;C项,“惶”应为“皇”;D项,“烁”应为“铄”,“挡”应为“当”。答案:D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畅叙阔别情思,以情动人。由私交入手,不计个人恩怨,表现了对收信人的深切关怀。不仅关怀其身体健康,更主要的是关怀其政治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