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中学高三历史周练二十九(必修一二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汉书》载:“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A.推行郡国并行制B.强化君主专制C.加强中央集权D.解决土地兼并2.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C.寒门子弟人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D.寒门子弟人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3.明嘉靖、万历年间,张居正提出“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这一主张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C.反映了工商皆本的思想D.重视商业发展,忽视农业发展4.《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中国被迫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发生的变化有①外国商船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②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权利③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④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A.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5.李鸿章曾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以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一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材料表明李鸿章A.认识到中国“积弱”的根源B.主张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以“自强”C.主张吸收两次工业革命成果D.力主发展近代民用工业以“求富””6.1790年法国制宪议会颁布法令宣布,“任何人不得再保留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贵族头衔。”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改用“同志”“先生”等。出现以上现象的共同原因是A.两国的革命都推翻了专制统治B.启蒙思想都得到了广泛传播C.两国革命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D.两国资本主义经济都发展充分7.1913年张謇发表《宣布就部任时之政策》一文,对其一贯倡导之棉铁主义加以抒发,特别是:“至于铁矿,需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计所获益,良非浅鲜”。材料表明张謇①主张发展实业,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方面②看到了民族资本发展的局限性③倡导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④力主对外开放,实现实业救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8.“这是伟大的狂欢节!胜利的狂欢节!解放的狂欢节!”诗人艾青在《人民的狂欢节》(1945年8月)中这样欢呼的原因是A.民主革命取得基本胜利B.反列强侵略取得完全胜利C.中国彻底实现和平民主D.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9.右图是一幅刊载于20世纪20年年代上海某报纸的漫画,该漫画反映的主题是A.“打土豪,分田地”B.“将革命进行到底”C.“消除内乱,打倒军阀”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10.“中共日益增长的权力的真正源泉,在于其农村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尤其是____,经常被引用来作为中共在农村的力量的基础,它使中共能在那里‘扎根’,而政府对于这种挑战完全束手无策。”文中空白处应填上A.武装斗争B.根据地建设C.持久抗战D.土地改革1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编、英国学者麦克法夸尔说:“1949年是政权的更替,1979年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毛泽东高。”作者的观点主要是立足于A.民主政治建设B.思想大解放C.发展生产力D.推进全球化发展12.1875年颁布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两国代议制的相同点是A.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B.国家元首拥有大权C.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D.代议制都名不副实13.“英国人的优势一是海洋对它的保护作用,二是处于到美洲的便捷航路上,三是采取人弃我取的原则处理殖民和欧洲事务,四是煤矿和铁矿储藏条件好。”“英国人的优势”最有利于A.“日不落帝国”的建立B.海外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