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南方25东汉220220魏蜀吴280265西晋317十六国前秦一度统一317东晋420386北魏→分裂581420宋齐梁陈589581隋朝618北朝北魏386-534孝文帝改革东魏534-550西魏535-557北齐550-577北周557-581宋[刘裕]420-479齐[萧道成]479-502梁[萧衍]502-557陈[陈霸先]557-589南朝南北对峙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选修模块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要求:(1)了解背景。(2)归纳主要内容。(3)探讨历史作用。你能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吗?改革的必要性: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分裂割据局面。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必须做出抉择。可能性: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巩固统治1、背景1、崛起(386年)与统一,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439年)。4、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北魏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2、北方出现各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3、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TO9“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BACK(一)实行均田制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税,承担徭役和兵役,主要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国家所有农民所有露田桑田归还,不能买卖不还,可买卖4)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5)作用:2、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5)均田制的作用对地主:官吏得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保障。对农民:不准买卖土地、公开授田的规定,限制土地兼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国家: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社会发展角度:推动北方内迁民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高潮出现总结一下:战国以来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二)整顿吏治原因:内容:官吏任期考核制;严惩贪赃枉法;俸禄制。评价:(三)迁都洛阳:原因、①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②经济上地处偏僻,经济比较落后③军事上强敌柔然时常骚扰很不安全④地理上偏居塞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目的:推动改革的深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过程:意义: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进一步发展。TO13保守势力强大,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历史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和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BACK(四).革除旧俗(四)移风易俗条件:_________为孝文帝推行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内容:孝文帝决定改变鲜卑族原有的生活风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________。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意义:孝文帝改革促进了_______族与汉族的_______。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文化风俗角度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