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高效升级卷二中国古代经济文明(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54分)1.下列思想与古代农耕经济相适应的有()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②“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③“使民重死而不远迁”④“儒者以纲常立教,为人子为人妻者,既失个人之独立人格,复无个人独立之财产”A.①②B.①③C.①②③④D.②④答案:B2.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他各项的是()答案:A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田庄经济的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4.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答案:B5.2011年是十二生肖中的兔年,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现象,十二生肖的传说源自()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答案:B6.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专制制度的衰落C.西方文明的影响D.抑商政策的松动答案:A7.下图出自《天工开物》。这一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注:耙:碎土、平地;耔:培土)()①农事精耕细作②农业技术先进③农民辛勤劳作④水利设施的完善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A8.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具体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冬至、小寒、大寒”等名称。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节气反映四季变化与中国传统农业密切相关B.节气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抑商政策C.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D.节气体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进步答案:B9.下图描绘的是我国古代的劳动生产场景,图中题诗为康熙帝所作。与这一劳动生产场景相关的行业是()A.棉纺织业B.麻纺织业C.造纸业D.丝织业答案:D10.据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记载:“(在广东佛山罗定)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20余板则利赢,得8、9板则缩。”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有()①生产规模大②生产分工明确③生产以出售产品赢利为目的④采用雇工经营⑤采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D.①②④答案:B11.历史记载:明、清朝的商人如因经商而留居其地,其子孙户籍得以附于行商之省份参加科举考试。这一事件()①是政府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暂时让步②对传统的政治理念、科举制度产生了强烈冲击③表明当时社会的进步④说明政府终于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B12.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清代苏州的“全晋会馆”江苏盐城盐商会馆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商帮密切相关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②③答案:C13.2010年5月1日,汕头市南澳海域的明代沉船“南澳Ⅰ号”重启打捞后的出水文物第一次对媒体展示。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判断在“南澳Ⅰ号”上最有可能发现的文物是()A.工艺精湛的青铜鼎B.精美华丽的丝绸C.清新素雅的青花瓷器D.越窑的秘色瓷答案:C14.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上述言论反映的思想主张是()A.重农抑商B.农商并重C.重商主义D.自由主义答案:B15.16世纪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时,携带一幅世界地图,因中国的位置在图中偏西,遭到了明朝士大夫的严厉斥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闭关锁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