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植物的一生》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2、知道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的区别,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3、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基本过程。4、了解芽发育的情况,知道顶芽与侧芽的生长关系。5、知道花的主要结构,知道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大致情况。6、能根据植物的一生,描述植物的生命周期。(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种子萌发的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调节。2、通过实验观察菜豆和玉米的种子,了解种子的结构及种子的分类,通过实验观察桃花,了解花的结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种子和花的结构,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2、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二、教学重点1、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及其分类。2、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基本过程并了解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3、知道花的主要结构,知道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大致情况。三、教学难点1、实验讲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基本过程并教学生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准备少量玉米和菜豆种子、3只烧杯、少量水、一些枝条(杨树、柳树等)、镊子等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动物的生命周期,知道了动物的一生是如何变化的。在这个大千世界里除了动物还有五彩缤纷的植物,植物有哪些种类,他们是怎么繁殖的?在这新的一课,我们将一起探讨植物的一生。新课讲解:一、种子的结构这一课我们一边做实验,一边讲解。通过实验让学生更能直观了解种子的结构。1、在引入本课主题后,分发实验材料,同时要提醒学生要注意老师的讲述,因为种子虽小,尤其是种子内的胚非常娇嫩,一不小心就会损伤,影响观察。2、出示PPT图片,指导学生了解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结构,让学生先了解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结构,然后按照教材所示的方法,解剖认识菜豆种子的结构,归纳板书。简述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结构,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剥开玉米种子的外皮,用针将中心白色的胚剥离,用放大镜观察其形态,再取一粒种子然后让学生按教材所示的方法将种子切开,在切面上滴一滴碘液(说明,胚乳中有大量的淀粉,遇碘会变蓝,而胚不变蓝)。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对照教材,认清胚的结构,归纳板书。种子里含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在有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胚乳中。在无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子叶中。3、将两类种子进行比较,注意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列表总结。并提出胚是种子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将来植物体的雏形,一旦胚受到损伤,种子就不能萌发,所以,胚的完整是种子萌发的重要内因。胚乳和种皮只不过是在胚长成幼苗过程中提供营养和保护的作用。4、种子的分类。1、根据种子内有无胚乳,种子可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2、根据胚中的子叶数目,植物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可举一些实例。但明确两个问题:1、单子叶植物种子多数都有胚乳,但也有些种类的单子叶植物种子没有胚乳,例如:慈姑。2、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多数无胚乳,但也有些种类的种子具有胚乳,例如:蓖麻。以此问题来说明植物的多样性,同时打消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不要把两类种子的结构知识绝对化。二、种子的萌发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种子萌发,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索。1、探讨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讨论,把影响因素一一列出,我们称其为变量。变量分为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我们把关于种子自身的变量(种子的形状、大小、饱满程度等等)称为次要变量,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变量称为主要变量。讨论主要变量有哪些。利用变量控制法来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在研究一个主要变量(如水)多种子萌发的影响时,其它的变量(如水分、温度等)必须保持不变,只有水这个变量发生变化。2、设计好试验后老师演示实验,观察在不同的条件下三组种子萌发的状况。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有一粒种子可以萌发?而其它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依次让学生找出影响种子萌发的原因。通过填表判断哪组中哪些种子所处的条件最好。3、归纳出种子萌发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