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14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零诊)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本试卷共12页,政治部分1—4页,历史部分5—8页,地理部分9—12页。满分30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第І卷选择题(共48分)1.“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上述材料描述的是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D.庆历新政2.这是一幅反映西周时期某一制度的漫画,其内涵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B.“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D.“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3.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①皇帝制度始于秦朝②秦朝统一了文字③秦朝推行郡国并行制④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等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新唐书》记载“(卢商)早孤,家贫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o"作为文献史料,此记载可用于佐证唐代科举制A.体现九品官人法的原则B.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1C.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D.进士科是仕进唯一途径5.历代帝王调整相权的目的是①防范宰相擅权②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③弥补宰相才干不足④提高行政效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当铺又次之。”此观点出现的社会背景是A.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B.农民封建地租的沉重C.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7.“……作三石人以镇湔江,五石犀以厌水怪。凿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数十州县稻田,自禹治水之后,因其旧迹而疏广之。”这个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都江堰C.坎儿井D.灵渠8.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9.《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以上材料表明A.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B.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C.江西瓷器大量远销海外市场D.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高10.国外一些学者称誉中国的道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强烈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以下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纸的发明B.指南针的发明C.火药的发明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1.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主要是指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和货币商品化②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2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只产生在少数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以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反对“私天下”的君主专制C.天下为主,君为客D.“圣人”之言非“万世之至论”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13.(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1)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6分)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2)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10分)(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材料三统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只有“一法度衡石丈尺”之语。秦始皇陵等处出土的秦权铭文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令丞相隗状、王绾“法度量则不壹(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县及工室听官为正(校准)衡石……毋过3岁壹。”“衡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