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点化一例多用——作文思维立体化训练一﹑经典素回顾: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二﹑思考探究:上面这个材料可以用来论证哪些话题?三﹑明确:这是司马迁《报任安书》里面广为人知的一段。这个段落提供的典型例子,下面这些话题中都是可用的。话题1命运话题2忍耐话题3平凡与伟大话题4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话题5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1命运命运对所有人来说,其实都是公道的,文王、孔子、屈原等,照样逃脱不了命运的考验。只有接受命运的挑战和考验,才能迎接人生的辉煌。命运给予你磨难,也赐予你成就,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话题2忍耐人生总会有挫折,总有不如意的时候。文王、孔子、屈原等,面对人生的苦难,坚忍不拔,刻苦忍耐,最终赢得了人生的辉煌。(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忍辱负重,等待时机,也是典型的例子。)话题3平凡与伟大伟大来自平凡。当文王还是一个囚徒,当孔子四处奔波,当屈原在江边行吟,当陶渊明在篱下赏菊,那时谁知道他们会成为名垂青史的伟人呢?伟大的人,最初都是平凡的,他们的伟大在于他们不甘平凡。一切不甘平庸的平凡人,都有成为伟人的可能。话题4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伟大的人生中大多充满挫折。但伟人们不会毫无意义的放大自己的痛苦,文王、孔子、屈原等人,他们的挫折倍于常人,他们的痛苦倍于常人,但他们能正确地面对挫折,不是绝望,不是呻吟,而是勇敢地面对挫折,坚强地面对苦难,实现了人生的超越。话题5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孔子仕途不通,转而著《春秋》,整理古代文化典籍,惠泽后世,成为中国文化的圣人。屈原理想难以实现,转而著《离骚》,他没有成为成功的政治家,却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声名卓著的诗人。人生没有固定的剧本,生命的趣味在于它没有固定的答案,生活的意义在于我们有选择的可能。四、方法归纳2、角度变化,立意不同。1、熟悉材料,吃透本质。A、由表及里,开掘取意。B、由结果到原因。C、另辟蹊径,不走常路。3、多次点题,切合题意。四、课堂探究练习:1、根据材料1,分组探究:材料可以从哪些角度立意?2、讨论后,学习小组找一个最佳立意,人人动手,按刚才的方法运用材料,写一段证明观点的论段,要求材料和观点要融为一体。材料1:孙膑战国时齐国人,和魏国人庞涓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出仕魏国为将军,因自己才能比不上孙膑,心怀嫉妒,设计使人召孙膑到魏国,设下阴谋,砍断孙膑两足,又刺他面额以墨涂染的肉刑。要使孙膑终身残废,永不得为人所用。后来齐国将军田忌,久慕孙膑贤名,特推荐于齐威王,威王任用他为军师。后来魏国命庞涓攻伐韩国,韩国告急于齐国,请求出兵相救,齐国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孙膑设计大败庞涓,庞涓身负重伤,感叹地说:“我恨不杀孙膑,终竟落得愚弱无能的竖子恶名。”就引剑自刎而死,齐军乘胜大破魏军。五、示例:角度一:感情影响了理智认知。孙膑之所以抱稀世之才而惨遭削髌之祸,是因为他太相信奸诈的师兄庞涓所致,同窗兄弟之情蒙蔽了他的眼睛,使他无法清醒智地看到庞涓阴险的用心.角度二:嫉妒是杀人的刀.智谋过人的孙膑与庞涓同拜一师学习,两人同习兵法,共论天下大事,亲密得如同兄弟.如果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他们都会成为叱咤风云的的将才。遗憾的是,心胸狭窄的庞涓却无法容忍师弟比自己聪明,嫉妒心作祟,做出了伤天害理的事情,把孙膑骗到了魏国,残忍地削去了孙膑的髌骨。而他自己最终也难逃兵败自刎的悲惨下场。角度三:轻信他人易受害聪明如孙髌者,却恰恰忘了了句重要的话“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他对庞涓有一点戒备之心,如果他意识到轻信他人会有潜在的危险,那么,他便不会陷入庞涓设计的圈套,从而招来被削髌骨的大祸。角度四:作恶的下场必然是自我毁灭.庞涓本人是个很有才学的人,但他却把才学用来陷害比他聪明的孙膑。他作恶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在马陵之战中的惨败,是可悲的自我毁灭。角度五:在灾难中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