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网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2013高考精品系列专题十四内环境的稳态【专题知识框架】【考纲解读】考点考纲要求考察角度人体内环境与稳态Ⅱ内环境成分,物质组成与交换,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调节机制体温调节Ⅱ高温与低温条件下,人体体温调节血糖调节Ⅱ血糖的来源与去路,血糖调节过程水盐调节Ⅱ抗利尿激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三年高考命题分析与命题趋势】三年高考命题分析:从近3年高考生物试题看,本专题知识点主要侧重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及破坏实例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水盐平衡、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其中体温调节在近几年高考考查中尤为突出。新课标省份近3年高考试题中,本专题实体的赋分变化不大。在命题形式上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会与体液调节等内容结合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还可以以图解的形式出项,近几年经常与生活实际中的糖尿病、脱水病、免疫病等1实例结合,考查学生对发病的机制、症状及防治的了解。【核心考点要点归纳】考点一、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而该过程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组织细胞既依赖于内环境,又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具体物质交换过程如图所示。1.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直接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四个(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器官有一个(皮肤)。3.人的呼吸道、消化道、膀胱等有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不属于体液。4.某种物质出入细胞的过程分析2(2)一些物质进出细胞的基本途径:考点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1)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2)渗透压的成因溶质微粒数量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大小越多越大越大越少越小越小2.酸碱度3(1)正常人的血浆pH接近中性,约在7.35~7.45之间。(2)维持因素:与含有HCO、HPO等离子有关。(3)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主要由Na+、K+和HCO、HPO、有机酸和蛋白质构成,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可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4)血浆pH调节的过程3.温度(1)人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所以人的体内酶的最适宜温度也是37℃左右。(2)体温: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考点三、血糖的平衡与调节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1)血糖的来源有a、b、c三条途径,其中主要来源是a,即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糖类;去路有d、e、f三条途径,其中主要去路为d,即机体细胞氧化分解葡萄糖,为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体现了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2)d过程进行的场所: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3)由糖类转化的某些氨基酸只能是非必需氨基酸,是通过转氨基作用形成的。(4)若A为血糖、B为糖原,则A→B中B既可为肝糖原也可为肌糖原,而B→A或AB中B只能代表肝糖原。2.血糖平衡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4(1)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考点一]1中d、e、f途径和血糖向细胞内转移;抑制1中b、c途径。3.糖尿病的病因、防治及检测(1)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伤,胰岛素分泌不足,糖代谢出现障碍。(2)病症:“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体重减轻。(3)曲线解读①图甲——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浓度曲线判断根据含量和变化波动幅度去判断,含量多而且波动幅度大的A为正常人,B为糖尿病患者。②图乙——正常人和血糖异常患者的血糖浓度的曲线判断5根据初始浓度和波动范围去判断,波动范围在0.8~1.2g/L且起点也在该范围中b为正常人;a为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c为低血糖患者。③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相对含量的变化曲线判断根据进食后曲线的波动趋势进行判断,即进食后含量增加的a为胰岛素,进食后含量减少的b为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考点四、体温恒定的调节过程1.体温的平衡: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动态平衡。2.体温调节的中枢:下丘脑;感受器为温度感受器,分冷觉和温觉感受器。3.体温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6特别提醒(1)体温调节的有关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但主要是甲状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