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红豆--粤剧戏曲中的脸谱和服饰梧州市第八中学讲课人:莫斌源为什么称之为“南国红豆”?红豆生南国当春乃发生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起源:粤剧(又名广府大戏)是广东地区主要戏曲种,最初的演唱语言是戏棚官话,后来渐渐演变成粤语。粤剧在广西、香港和澳门最常见,而且十分流行。添加文本粤剧的人物脸谱早期粤剧脸谱比较简单,以黑白为基本谱式。勾画的特点是习惯把颜色涂至颈部,用灯芯草点画胡须,黑白脸谱喜用洗笔,即在勾脸时用笔涂画图纹之间的接壤处,使黑白两色之间增加一道灰色的过渡色层。随着艺术交流活动的增加,粤剧艺人借鉴京剧脸谱的勾画技术,增加了红、黑、白三色的三块瓦脸谱、大红大绿的五色脸谱、神话人物的金银色脸谱等多种类型的谱式。让我们先看点粤剧脸谱小知识。金面——面谱。以金色油彩为主勾画的面谱,统称“金面”。面谱使用金色主要是象征角色威严、勇猛,且异于常人。金面多由净(二花面)、六分等行当扮演戏中番邦大王、将军,或供神怪、妖魔等角色所用。前者如粤剧《双枪陆文龙·潞安州》的金兀术,后者如《白蛇传·祭塔》的塔神。白面——面谱。以白色为主调色彩勾画的面谱,统称“白面”。开面时,将整个脸涂满白色,再用黑色勾出眉、眼、鼻翼等轮廓,眼多画成三角眼,眼角有奸纹。白色在戏曲脸谱中寓意是多疑、善诈、阴毒;开白面者都是由外脚(大花面)扮演戏中的奸臣,如《凤仪亭》的董卓、《华容道》的曹操等角色。红面——面谱。以红色为主调色彩勾画的面谱,统称“红面”。开面时,先将整个面部涂上红色,然后用黑色勾出眉、眼、鼻等轮廓,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图案特征。传统习惯以红色象征正义、忠诚、正直的品格,故传统粤剧开红面都是戏中正面人物。如《七虎渡金滩》的孟良、《单刀会》的关羽等角色。开红面者多为武生、二花面等行当,也有以小武行当开、面的特例,如传统粤剧《打洞结拜》的赵匡胤。黑面——面谱。以黑色油彩为主勾画的面谱,统称“黑面”。在传统戏曲脸谱中,黑色象征粗猛、豪放,黑面是以黑色为主、白色为辅勾画的面谱。在开面时较多运用传统粤剧特有的洗笔技法。黑面多由净(二花面)、六分,以及后来的武生等表演行当扮演戏中角色所用。多是性格刚烈的、忠勇威猛的武将,如《芦花荡》的张飞、《王彦章撑渡》的王彦章等角色。另外,传统粤剧的包公面,虽然是以黑棕色为主,但按戏行习惯称之为“黑面”。五色面——面谱。用五种或五种以上的颜色画成的面谱,传统粤剧统称为“五色面”。一般是以金、蓝、红、黑、白五种颜色勾画面谱,但间或也有使用黄、紫、绿等颜色。五色面主要是戏中鬼怪、妖魔,或天上星宿、神仙下凡转世等角色所用的面谱。目的是以缤纷的色彩,驳杂的图案,展示角色超脱于世间,异于常人的神秘身份。它每与五色须配套使用。传统粤剧《马武夺魁》的马武,《樊梨花破金刚阵》的苏宝同都开五色面。象形面——面谱。是表现戏中的动物、妖怪,或由动物幻变成人的角色所勾画的面谱。这些面谱最主要的特点是把动物面部形象予以图案化,让观众一看就会联想到戏中角色的原形,产生对角色形象的认同感,例如传统例戏《香花山大贺寿》的马骝精、《火烧竹林》的余洪、《孙悟空大战铁扇公主》的牛魔王等面谱,都属此类型。阴阳面——面谱。由于剧情内容及戏中人物形象的需要,通过开面表现角色生理特点的特殊面谱。它以演员的眉心、鼻梁、人中为中轴线,在面部两边分画截然不同的图案和色彩,有的是相同图案案色彩不一,粤剧戏班都把这些面谱称为“阴阳面”。前者如《钟无艳三气齐宣王》的钟无艳,后者如《曹操下宛城》的夏侯德。下面的脸谱,你能看出来分别是属于哪类吗?黑脸象形脸五色脸活动:画面具•材料:素面具、铅笔、颜料1.用铅笔勾勒出大体样子2.给面具上色,先上半边颜色,看是否好看,在对照上另一半3.晾干,装上绳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