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设计】2013高考历史8.1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后限时作业岳麓版(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2.就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牲(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解析】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史料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大类。其中,实物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有形物品,可信度最高;文献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它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或诠释,仍有一定的可信度;而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其可信度最低。答案是D。【答案】D3.《耕织图·耕图》是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所推崇和嘉许,右图为康熙命画家重新绘制的该作品,也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材料提供的信息说明()A.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一直很先进B.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C.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D.水田耕作表明经济重心在南方4.杜甫《石壕吏》:“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则材料直接反映了()A.唐朝均田制遭到破坏B.唐朝小农的兵役和徭役沉重用心爱心专心1C.唐朝的租佃关系发展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解析】仔细阅读材料,由“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可知唐朝小农的兵役沉重;由“老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可知唐朝的徭役沉重。【答案】B5.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了他的田庄()A.主要从事商品生产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D.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6.《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小农经济是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的,人们勉强维持温饱,谈不上生活富裕,故排除②即可。【答案】D7.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A.“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B.绝大多数人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C.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8.“这是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制度,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王田制C.均田制D.方田均税法【答案】C9.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搭配准确的是()A.商周——铁器B.秦汉——彩瓷用心爱心专心2C.唐宋——青铜器D.明清——棉布10.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C.礼器和农具D.兵器和农具11.桑弘羊《盐铁论·水旱篇》:“家人合会,褊于日而勤于田,铁力不销炼,坚柔不和。”“吏明其教,工致其事,则柔刚和,器用便。”这一论述反映了()①铁农具的制造分为私人和官府②私人制造的铁农具质量较差③官府所制铁农具因官吏指导,工匠细致操作质量较好④铁器生产基本被官府垄断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①②③从材料中都能看出,材料没有反映出铁器生产基本被官府垄断,可排除④。【答案】D12.元代将金线织入锦中使其产生金碧辉煌的效果,丝绸纹样继承了两宋风格,融入蒙古与西亚文化特色,纺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