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①根源: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冲击,两种文明碰撞的结果。②具体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政府的改革;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西方的生活方式及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级运动的兴起。③表现:服饰、饮食、住房和礼仪的变化;断发、不缠足运动的兴起。细节点拨:服饰的变化主要是中山装和旗袍,两者均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断发最早出现于留学生群体,洋务运动中大量留学人员“改装去辫”,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上书建议“断发、易服、改元”,1910年清政府允许自由剪发,中华民国成立后,发布《剪辫通令》,剪辫成为反清革命的标志。不缠足运动早在清政府时期已经出现,当时政府禁止缠足,但效果不明显,维新变法时,维新派开始了“不缠足运动”,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民国初期,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2)新中国生活与习俗的变化。①1949-1978年,人民当家做主,生活得到改善,但国家底子薄,物资供应短缺,凭票供应,人民的衣、食、住、行方面仍然很落后,人民普遍勤俭节约、无私奉献。②1978年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足,服饰多样化,随着安居工程和菜篮子工程的实施,人民的生活有巨大的改善,休闲娱乐成为一种时尚。2.交通事业的进步和通讯技术的进步(1)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①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特点: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快,但阻力也大;中国近代交通受到列强的控制;中国近代交通发展不平衡。原因:近代中国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业,促进了中国的交通发展;同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受到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保守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②交通发展的表现:铁路: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修淞沪铁路,后遭到拆毁;19世纪80年代,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奠定了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909年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水运和航空: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标志着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的诞生,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运的局面;到1900年前后,民间兴起大量轮船航运公司,但在列强的联手打压下生存艰难;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的航空事业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民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③近代交通发展的影响。积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人民的出行,改变了人民的思想观念,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消极:有利于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2)新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①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建成了宝成线、兰新线等铁路干线,到“九五”计划末期,中国铁路总里程亚洲第一。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成密集的公路网,偏远地区通车。③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管理轮船航运业,水运发展较快,但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铁路、公路和航空的发展,水运业日益萎缩。④新中国成立初期,乘飞机受到各种限制,改革开放后,限制被取消,中国已经成为民航大国。(3)中国近现代通讯工具的变迁。①新中国成立前电讯事业的发展。电报: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擅自将电报架设到上海,并建立第一个电报局,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清政府在上海崇明装配无线电台,设无线电报局,当时的有线电报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提供官商通信,民间极少使用。电话:1875年上海轮船招商山路架设电话线,开通中国第一部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②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的发展:新中国诞生后,政府大力投资电讯,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迅速发展,2003年年末,中国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均跃居世界第一位。3.大众传媒的发展(1)中国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①形成: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出现,1873年艾小梅办的《昭文新报》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报纸。②发展: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时务报》宣传变法,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