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1.“两弹一星”。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时代;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实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世界第五个)。2.载人航天。(1)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2)成就: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在经过4次无人飞行成功试验后,于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人(杨利伟)航天飞行成功。2005年10月12日,“神舟”6号飞船载人(费俊龙、聂海胜)航天飞行成功。2008年“神舟”7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3)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3.杂交水稻技术。(1)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意义: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重大贡献。【名师指津】学习中要掌握新中国建国以来科技成就的重大作用和意义,包括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起了巨大作用;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从而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2.成果: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红岩》,《红日》等文学作品;《上甘岭》、《南征北战》、《青春之歌》等电影作品;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等。3.曲折发展:“十年动乱”中“双百”方针遭到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指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文艺创作再现蓬勃生机。【名师指津】学习中要注意区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实质不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很多,但阶级阵线非常鲜明,主要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而“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问题上,目的是推动新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三、教育事业的发展1.“三个面向”方针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2.“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提出,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名师指津】学习中要深刻把握教育和科技、经济间的关系,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探究1】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时间成就地位、意义核能技术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了美国、苏联等国的核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有力地维护了世界的和平1964年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84~1994年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我国军转民、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地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也减少了环境污染。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