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生活的故事第2课时生活的代际差异课程标准归纳自己同长辈在生活情趣与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差异教学目标(1)通过列举和展示流行事物或流行现象,感受流行的无处不在;(2)能就自己和周围同学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流行现象进行多角度地交流,体会其内在魅力,并通过比较理解自己与师长之间的兴趣差异和代际差异;(3)在围绕“青少年该不该追逐潮流”等焦点问题开展辩论的基础上,能初步形成正确的“流行观”;(4)能够从不同途径收集、整理各种关于流行事物或现象的资料,培养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重点:能够围绕话题积极思考并从多角度畅所欲言。教学难点:分析、整理和归纳各种观点,对如何正确对待流行现象形成一定的认识能力。教学流程设计猜一猜唱一唱根据“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和歌手”的调查,播放几首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片段,如阿杜的《坚持到底》《天蝎蝴蝶》、蔡依林的《看我七十二变》《布拉格广场》、周杰伦的《东风破》《晴天》等,或者出示几幅这几位流行歌手的人物画面,让学生猜一猜歌名或歌手;接着学生自我推荐或全班推荐2—3位同学当场清唱自己拿手的流行歌曲。(设计意图:以猜流行、唱流行歌为切入口,参与性强,容易激起广大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为学生能畅所欲言话“流行”作铺垫。)说一说亮一亮教师提问:除了流行歌曲之外,当今社会上还有哪些流行现象或流行事物?学生自由发言,如流行穿名牌、流行电脑游戏、流行语、流行追星、流行看《哈里波特》、流行染发、流行减肥、流行街舞等等。同时展示已准备好的反映流行事物或现象的实物、图片、文字等资料,一边展示一边解释,有条件的话甚至可以让学生表演某种流行风。(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学生的自由发言和展示表演为实话实说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话题。)写一写选一选教师问:根据观察,你们认为在中学生年龄群体范围内最具有代表性的流行现象是什么?要求每位学生确定一种。任意挑选10—15位学生上台板书,最终全班选择确定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流行现象作为集中探讨的话题。(设计意图:其一,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能使学生真情流露、有感而发;其二,通过选择使话题集中起来,而不至于后面泛泛而谈。)问一问谈一谈教师要求学生围绕这一种流行现象、结合自己体验或与同学、师长交流的感受,设计几个问题提问其他同学。如以“流行追星”为例,问题可这样设计:(1)你认为我们现代中学生主要喜欢哪些类型的歌星、明星、球星?(2)你认为中学生追星都有哪些原因?(3)在对待追星问题上,青少年学生和父母以及老师之间往往存在着哪些分歧?为什么?(4)作为一名青少年学生,你认为追星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哪些利与弊的影响?学习小组分组交流,既可以讨论全部问题,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讨论。小组讨论时都有一定的角色分工,包括主持人、记录员、监督者、发言人等,教师也可以以伙伴的身份加入其中一组参与讨论。讨论结束,由各组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表观点,教师提醒:后面发言的小组代表只需对前面发言人的观点进行必要的补充或者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设计意图:用小组角色讨论法的形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为学生敢想敢说、实话实说创造了良好的时空环境。)辩一辩议一议考虑到各组对上述第(4)个问题发表的观点时,同学之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见解和主张,教师可趁机把问题设计成辩题:青少年学生该不该追星?并把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以自愿举手的方式组成正反方,进行即兴自由辩论赛,教师当主持人。要求:每方推选3—4位能说会道的辩手,其他同学组成智囊团;辩论双方从多角度寻找充足的证据力求驳倒对方;辩论中任意一方只要停顿10秒钟以上,就可判定另一方胜出;每方最后都要作陈词总结。辩论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总结,用全面、辨证的观点对这个辩题进行归纳,指出: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追逐潮流无可厚非,但不能把这些所谓的“星”神化、虚化、完美化,更不可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设计意图:运用自由辩论的形式增强了“实话实说”的真实成分,既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又体现综合探究课互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