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一中高一历史: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一、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探究变迁的规律。难点:把握和认识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和特征。三、自主探究(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概况:①男子:A、长袍马褂:长袍马褂是_______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B、西装: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______成立后流行起来。C、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在此后几十年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知识补充:中山装的造型特征及其寓意(了解即可,无需记忆)造型特征:立翻领,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寓意:其一:封闭的衣领显示严谨修身的理念;其二:前身四只口袋表示国之四纲:礼、义、廉、耻;其三:前襟五粒纽扣表示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其四: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其五: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②女子:A、传统旗袍:清末旗袍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B、改良旗袍: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传统旗袍进行改良,使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2)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特别提示:中山装与改良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中西合璧。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概况:①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_________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②“文革”期间:绿军装、干部服。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民众服饰式样和颜色趋于______,绿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2)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朴素单调。3、第三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特征:新式新款层出不穷,时尚个性,与国际接轨。1(2)原因: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自我探讨一)近现代中国服饰变化的特征:阶段变化服饰特征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建立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传统旗袍、改良旗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新中国建立后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文革前: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文革中:绿军装、干部服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异彩纷呈新式新款层出不穷,时尚个性,与国际接轨。(自我探讨二)影响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①外因:鸦片战争以来外来文化的传入;②内因:辛亥革命的推动;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的影响。③根本原因:近代以来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西文化相互交汇与碰撞的结果。(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国传统的四大菜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西餐的传入(1)传入:19世纪____年代以后,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随之传入中国,通商口岸出现了西餐馆。(2)西餐与中餐的区别:①中西餐在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②中餐把追求美味奉为首要目的,西餐以讲究营养为最高准则。(3)影响:①吃西餐在近代中国成为一种时尚。②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③日常西式食品,如糕点、糖果、罐头、饮料、冰淇凌等对普遍百姓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3、近现代饮食变化的特征和原因:(1)特征:中西餐并行于世。(2)原因:①鸦片战争后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②国人对西餐文化的逐步接受。(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北方地区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