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相关资源一、华裔诺贝尔奖十位得主的基本情况1、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国国籍。1957年与李政道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时年35岁。2、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国国籍。1957年与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3、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中国山东,美国国籍。1976年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4、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国国籍。1986年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做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0岁。5、达赖:1935年生于西藏,中国国籍。198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中国政府不承认)。时年54岁。6、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祖籍中国江苏,美国国籍。1997年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7、崔琦:1939年生于中国河南,美国国籍。1998年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莫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8、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法国国籍。2000年以长篇小说《灵山》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政府不承认)。时年60岁。9、钱永健:1952年生于美国,祖籍中国杭州,美国国籍。2008年以“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与日本人下村修以及美国人马丁·沙尔菲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6岁。10、高锟:1933年生于上海,英国国籍。2009年因“光在纤维中传导方面的研究为光纤通讯带来开拓性进展”与美国人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高锟被称为“光纤之父”)。时年76岁。二、几则参考资料1.“格物致知”及其出处“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格物”和“致知”即“八条目”之二。2.关于王阳明格竹这个故事许多书里都提到过,许多哲学著作都把它当做一个典型事例,用来阐述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这个故事最早见于王阳明《传习录》第318(钱德洪序):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挌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3.胡适的文章《格致与科学》此文论述王阳明格竹的故事,观点与丁肇中先生相似,可以为佐证。现节选与本课相关部分。科学初到中国的时候,没有相当的译名,当时的学者就译做“格致”。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缩写。大学里有一句“致知在格物”,但没有说明“格物是什么或是怎样做。到了宋朝,许多哲学家都下过“格物”的解说,后来竟有六七十家的不同界说。其中最有势力的一个解说是程子(程颐)朱子(朱熹)合作的……程子朱了确实有了科学的目标、范围、方法。何以他们不能建立中国的科学时代呢?他们失败的大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学者向来就没有动手动脚去玩弄自然界实物的遗风。明朝有个理学家王阳明(王守仁),他曾讥笑程子朱子的格物方法。他说:“即物穷理是走不通的路。我们曾实地试验过来。有一天,一位姓钱的朋友想实行格物,我叫他去格庭前的竹子。钱先生坐在竹子边,格了三天三夜,格不出道理来。我就自己去试试,一连格了七天,也格不也道理来。我们只好叹口气,说,圣贤是做不成的了,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