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我国2000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思想中的尚贤精神,成为后世社会重视人才的思想来源。总之,在很大程度上,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百家争鸣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的实质和地位“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训练1】(2011·宿迁模拟)中国人民大学冷成金教授在他的专著《读史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______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______冷峻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______的一页,道家智慧则是最______的一页。”与试题要求能一一对应的选项是()A.刻毒深刻聪明B.深刻聪明刻毒C.刻毒聪明深刻D.深刻刻毒聪明【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本质及特征的能力。法家对下层百姓实行严刑峻法,体现其刻毒;儒家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体现其深刻;道家辩证的思想和哲学观点体现其聪明,故选A。二、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各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孔子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内容非常丰富,可以用下列图示进行形象表示由上图可以看出如下几点:1.孔子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仁”“礼”“中庸”“有教无类”和“德治”的思想,其中“仁”的思想是其核心。2.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是其“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3.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人人有受教育的资格,这是“仁”在教育方面的体现。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的实施。5.孔子主张“中庸之道”,通过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仁”的常态化。孔子思想中的“人文精神”“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礼”强调社会成员要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的广泛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训练2】(2011·合肥模拟)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A.有教无类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存天理,灭人欲D.经世致用【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刊文体现了教育公平问题。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两者思想是相通的,故选A。三、汉代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3.以神权限制王权。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哲学。5.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训练3】(2011·福州模拟)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D.汉武帝是儒学教育的开创者【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汉武帝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而儒家学说倡导道德教化,主张通过教育来提升人格素养和道德自律意识,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旋律,A说法过于绝对,C、D不符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例1】(2010·山东文综·T9·4分)“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