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九年级上《捕蛇者说》学习要点柳宗元因王叔文关系,被贬为永州作司马。在永州近十年,写了不少文章。我们过去曾读过的《小石潭记》就是当时写的《永州八记》之一。今天学的《捕蛇者说》一文也是那一时期所写的。柳宗元受到排挤,贬居永州,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但困苦的生活经历和黑暗的社会现状,加深了他对现实的认识,使他对人民的疾苦有所同情。这篇《捕蛇者说》就是通过记述一个捕蛇者的悲惨生活,突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中心思想。关于“说”“说”是一种文体,主要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本文是通过记事来说理,即通过对“捕蛇者”蒋氏的遭遇的述说说明“赋敛之毒”这个中心。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合适当议论、抒情。开头由蛇毒写到捕蛇,引出捕蛇者,然后详记捕蛇者的话,最后推出结论,提出题意。文章前两部分是记叙,后一部分的议论则是前面记叙的必然归结。学习本文,默读课文的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默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概貌。思考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用心爱心专心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2、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如果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写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利”与“害”关系,跌宕有致。3、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说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4、作者是怎样写捕蛇之“利”来反衬赋敛之毒,试分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①六十年的变迁┏非死则徙尔“乡邻”与“蒋氏”之比┫┗以捕蛇独存②悍吏来乡逼税┏哗然而骇“乡邻”与“蒋氏”之比┫┗弛然而卧③平时的生活┏旦旦有是哉用心爱心专心“乡邻”与“蒋氏”之比┫┗其余,则熙熙而乐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看看下面哪个句子是本文的主题。苛政猛于虎也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是本文的主题,即作者的观点。“苛政猛于虎也”是作者用来论证论点的一个论据,虽说与本文中心意思有关,但结合课文内容来看,它不是本文的主题。“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本文的写作意图,不是论点,也不是主题。深入探求:1、《捕蛇者说》一文引孔子的话“苛政猛于虎也”作结,说明柳宗元和孔孟之道在政治思想上有何相通或相悖之处?说明他们“反暴政”的思想是相通的,柳宗元揭露暴政的毒害更深刻。2、《捕蛇者说》文末“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反映了柳宗元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反映柳宗元不仅对人民所遭受的灾难深表同情,而且希望能促成“暴政”有所改革。积累:关于下列句中的“是”字的用法。吾祖死于是(代词,代捕蛇这件事)吾尝疑乎是(代词,代“苛政猛于虎”这句话)用心爱心专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指示代词,这种)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指示代词,这个,代“永州之野”)关于下列语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太医以王命聚之(代蛇)问之(代蒋氏)言之(代情况)余悲之(代他的境遇)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蒋氏自己)谨食之(代蛇)《捕蛇者说》在线测试1.选出注音不正确的一项()A.视其缶(fǒu)曩(nǎng)殚(dān)其地之出B.弛(chí)然顿踣(bó)生日蹙(cù)C.啮(niè)人挛腕(luánwǎn)瘘(lòu)D.隳(huí)突恂(xún)恂而起而骇(hài)者2.“永州之野产异蛇”中用“异”,不用“毒”,理解正确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