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七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指导】1.要从整体上把握本模块的知识结构,可以采用“一条主线,两场战争,三种格局”来概括:(1)“一条主线”:“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是本模块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描写战争的残酷,特别是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描述;第二,全世界维护和平的努力,既包括世界人民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努力,也包括各国政府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其中,建立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是最主要的措施。(2)“两场战争”:指两次世界大战。重点讲述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经过、影响。学习“原因”是为了认识战争的根源,从根本上消除战争。其中,加强各国的经济联系是消除战争的有效举措,欧共体的建立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学习“经过”要突出战争的残酷性,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从而树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理念。归纳“影响”要注意辩证地分析,虽然世界大战也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学习中要注意突出战争的消极影响。(3)“三种格局”:是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制、多极化格局。学习过程中要站在“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角度归纳这三种格局有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注意辩证地分析。2.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各重大问题,如对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对国联的评价,对两次世界大战影响的评价等。3.学习本专题时可以采用比较法,如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异同,通过比较能深入地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影响。比较国联与联合国的异同,深刻了解国联和联合国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历史背景:(1)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2)19世纪末,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形成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3)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4)欧洲帝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盛行。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2.战争进程:(1)第一阶段:1914年8月-1916年底。主要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等,协约国掌握了主动权。(2)第二阶段:1917年4月-1918年11月。美国对德国宣战;苏俄退出帝国主义大战;中国对同盟国宣战,加速了战争的结束。(3)第三阶段:1918年11月,协约国与同盟国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3.影响:(1)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2)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欧洲的国际中心地位下降,美日乘机崛起;建立国际联盟。(3)引发了一系列革命,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4)加速了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提醒】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主要矛盾:(1)法德矛盾: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矛盾。(2)英德矛盾: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等问题的矛盾,是当时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3)俄奥矛盾:俄国同奥匈帝国对巴尔干半岛争夺的矛盾。矛盾根源在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维护和平的尝试:(1)国际联盟:①成立:1919年4月,通过《国际联盟盟约》。②主要活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加强国际合作。③历史地位:促进了各国的交往和联系,但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2)《洛迦诺公约》:1925年,德、法、比、英、意和波、捷等国缔结了《相互保证条约》,规定如不能通过外交方式解决它们之间的争端,应提交仲裁法庭裁决。(3)《非战公约》:1928年8月,美、德、法、比、英、意、日、波、捷等15国在巴黎签订了《非战公约》,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特别提醒】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在宰割战败国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建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个体系的建立又具有明显的“分赃”性质和大国强权色彩、在“和平”体系下,掩盖着许多矛盾、隐患,为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埋下了祸根。三、第二次世界大战1.原因:(1)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德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