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初探六十年代末,我上小学数学成绩不及格是常事,数学老师指导我学会读题,我不明其理,直到后来成绩上升了,他才告诉我:只有会读题,读懂题,才能理解题意,做好题,例如“提高”、“提高到”、“提高了”等等。从此,我就认知了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七十年代末,我初登讲台,便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语文教学中,我始终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特别是近年来,我悉心领会新课标的内容:总目标第七条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总目标又分四个学段,每个学段具体要求为五条,“阅读能力”均定为第二条。因此,如何让学生跳出传统的语文学习圈子,形成自主型阅读、鉴赏能力,是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认真对待和深思的问题。笔者结合农村初中生学习、生活的实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和实践。一、依标扣本,用确定目标法引导学生认知阅读能力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依我浅见,语文实践能力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活动。然而,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去形成能力呢?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确定阅读目标,目标是形成能力的导向,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学生激情参与。作为语文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喜欢阅读哪方面的文章,什么样的文体最适合他的口味,再因势利导采用如下几种方式确定各自的阅读训练目标。1、明确预习目标———重在基本功的训练。很多学生求知欲强,往往忽略了“写”的能力达到要求,如:古诗文背诵过关,而书写出错,还有词语或成语的运用,不能很好的辨清字形,影响了能力的展示。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得强调学生在学习时,心口如一,手脑并用,警示学生铭记古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在教学中常常告诫学生:写字如做人,先做事后做人,点滴小事透析人的素质,日常行为折射人的光辉。哪怕是一笔一画,一个标点符号都能体现你的语文素养。由此学生都确定了自己写好规范字的目标,对易混字都能采用自编顺口溜的方法区别、识记,其效果是明显的。2、明确课堂学习目标———课文阅读、文后习题的训练。学生必须明确这节课在预习的基础上,要学什么,掌握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文后的习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该单元的文体,进而根据不同文体细化学习目标、训练目标。例如,不同文体的文章,习作目的、内容、技巧、语言、作用都有不同。还要向学生阐述清楚: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小说中的记叙不同点在哪里,新闻与通讯的不同点是什么,四大文学作品特点的主要区别等等。学生只要能明确阅读材料的文体特色,就能更好地提高阅读效率。实践证明,学生在阅读前明确了渴求知识的目标,就会努力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水到渠成地完成文后习题训练。3、明确课外阅读目标——避免盲目性。目前普遍情况是:七、八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比较充裕,九年级就不同了。我们教师就得结合学生实际,指导明确课外阅读目标、方法,进而形成能力,在实际运用中才能得心应手。怎样确立课外阅读目标呢?先必须知道自己在某学段所需要的知识点是什么,而后到图书馆查阅相应的书籍或在计算机上打开相关的网页,合理安排好阅读、查询的时间。这样就忙而不乱,有计划地摄取需要的知识。然而,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实现这一目标呢?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一是采用快速阅读法(即默读);二是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氛围;三是根据知识点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篇目;四是认真做好笔记或制作读书卡片(便于查询),利用较零散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新知识来充实课内知识。4、明确训练目标——达到学以致用。在实施《新课标》教法以来,各种类型的语文试题中,阅读理解题占60%左右,而学生在不同类型的考试中,都渴望自己能得到最好的成绩。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平时训练有目标:一是基础知识的积累;二是揣摩有效的阅读方法;三是读1题、审题要仔细,四是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创新。总之,训练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