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4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过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从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来看“落后的社会生产”的提法已经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发展的现状。[经济总量自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基础设施部分领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而只讲“物质文化需要”也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也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有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课堂聚焦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知识,请同学们结合视频和资料,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交流。物质决定意识(唯物论)从主要矛盾转化的原因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是基于这些方面:■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已从物质文化生活领域拓展到政治、社会、生态环境等各领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加上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所导致的城乡、区域以及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出来。*同时,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现在比过去更有条件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上日程。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还告诉我们: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唯物论事物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辩证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辩证法)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辩证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符合国情的选择。当然,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是存在的,但是属于次要矛盾,并不是主要矛盾。■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条件具备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法)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而包括不同过程、不同时期。不同过程、不同时期又具有不同的矛盾特殊性。主次矛盾辩证关系(辩证法)抓主要矛盾,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主次矛盾辩证关系(辩证法)抓主要矛盾,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