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四川凉山森林火灾第13课大众传媒的发展何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含义:∆狭义的大众传播媒介通常指与新闻事业有密切关系的报纸、广播、电视、电影及网络。∆广义的大众传播媒介是指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的工具,如果考虑到中国的历史与20世纪的国情,通俗的小册子。揭帖、告示、会票、徽章、绘画、照片、广告、传单、墙报(大学报)等皆可视为大众传播媒介。一、报刊业的发展(一)最早的报纸——邸报∆西汉的邸报,是官员间传阅的报纸,具有新闻传播的初步功能。一、报刊业的发展——之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二)外报在华出现《北华捷报》一、报刊业的发展∆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考》(1815年)。∆“阐发基督教教义为根本任务”∆(察世俗)它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位,大部分篇章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的文章……此外,还刊载天文地理知识文化章,如《论行星》、《论地为行星》、《论日食》等。它还发表了一些诗歌、寓言一类的作品以及“告帖”(即告示广告)。——丁淦林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外报在华出现一、报刊业的发展(二)外报在华出现∆《中国丛报》,1935年5月创刊,编辑稗治文是美国派遣来华的第一个新教传教士。《中国丛报》是19世纪30年代在广州出版的一份英文月刊,主要介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的情况。一、报刊业的发展(二)外报在华出现∆中国第一家英文报纸《北华捷报》(NorthChinaHerald,以下简称《北报》),1850年由英国拍卖行商人奚安门在上海租界创办,意在为英国侨民提供英国快讯、侨民消息、中外商务情报、广告及船期公告等。一、报刊业的发展(二)外报在华出现∆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刊行,由英国人美查等人合办。∆内容:“凡国家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本馆告白》,载《申报》第1号,第2号、第3号曾重刊一、报刊业的发展∆背景:外报的产生与发展,同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浸略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等侵略政策服务∆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个新起点材料:毛泽东曾经指出:帝国主义列强“对于麻醉中国人民精神的一个方面也不放松,这就是它们的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办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就是这个侵略政策的实施。其目的,在于造就服从它们的知识干部和愚弄广大的巾国人民”。——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见毛泽东选集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二)外报在华出现一、报刊业的发展(三)国人办报1、《昭文新报》艾小梅∆创办人艾小梅∆1873年8月在汉口创刊∆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报纸之一时间及办报者主要报刊报刊内容影响背景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新文化运动五四期间(先进知识分子)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共)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一、报刊业的发展一、报刊业的发展时间及办报者主要报刊报刊内容影响背景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新文化运动五四期间(先进知识分子)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共)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时务报》《国闻报》《向导》《红旗》《新华日报》《新青年》《民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文学》《每周评论》党报、党刊,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宣传变法主张、救亡图存宣传科学与民主宣传三民主义纲领介绍马克思主义宣传民主革命主张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注人民生活宣传发挥主导宣传作用,注意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实效性《马关条约》签订,报刊传播迅速,影响广泛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的最主要媒体,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全国各地共产主义组织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十月革命和一战后,中国民众日益关注国内外时事报业繁荣,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新中国成立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1、原因:(1)内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