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精品系列语文2012版专题11文言文阅读纵观2012年的高考试题,对于文言实词这一知识点的考查,都保持了相当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对文言实词的考查紧紧把握多义词这个重点,能力层级都稳定在识记A、理解B这一层面上,题型单一,承续性好,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客观题。文言虚词的考查题型也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多是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在作比较的一组中,大多情况下一个是语段中的句子,一个是教材课文中的例子),有时也可以在题干中给出示例,要求寻找与示例用法相同的选项。句式的考查设题方式灵活,题型相对集中。设题方式灵活,就是可以专点设题,也可以渗透设题;可以明确设题,也可以隐蔽设题;可似设主观题,也可以设客观题。题型相对集中,是说有些“考法”经常运用,比如把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放在翻译题上考查。翻译题设题全部采用主观题型,设置2—4道小题,以3道小题居多。断句题目的考查一直没有间断,或者结合第I卷给出的文言材料断句,或者单独设置文段进行断句。筛选文本信息属于轮考题,在一些省份的命题中没有涉及。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解读文本就是筛选信息的过程。2013年本专题的备考时要做到以下几点: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4.调适心态,从容应考。当我们具备了高考文言文有关的考纲、阅读试题的选文以及阅读试题的特征等常识之后,在考场上面对语文试卷,就不会有什么惊慌失措的心理了。【考点定位】2012年《考试大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一、理解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二、分析综合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点解说】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进行的限定。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些个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种用法。“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这里大致表现为常见用法。所谓“用法”,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虚词的词性,二是虚词的语法作用,三是虚词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值得注意的,高考《考试大纲》虽然规定了考查18个虚词,但从近年各省市考题出现的虚词情况看,有的省市的命题是超出18个虚词范围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文言文虚词的时候,还不能只局限在18个虚词内,也要适当扩大一些范围。要点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要点解说】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包括以下要点: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谓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以及文言文的固定句式。第二,“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的活用。在词语的“用法”上,文言更灵活,一词兼几类的情况非常普遍,临时活用的情况也很多,这就造成了较为复杂的句子构成形式。主要的形式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话用、动词的活用。了解这些特殊句式与用法,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种特殊句式与用法,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这里的不同用法指词类活用和句法一样都属于语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并没有太大不同,但毕竟有一定的差别。我们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限定在古今语法相异的主要方面。要点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及断句【要点解说】本要点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基本包括三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够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二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