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题解•《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格:推究,探察。•致:获得。•题目含义:我们应该具有从探究物体而获得知识的精神。题目即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故居(山东日照)1、注音:丁肇()中不知所措()2、释词: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不知所措:zhàocuò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梳理结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第一部分(l段):介绍演讲的基本内容: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5段):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第三部分(6~12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四部分(13段):得出结论,实验精神应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主旨:中国学生应具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实验精神)。明确课文结构及基本内容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题即是论点)本文的结论是什么?•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阅读2-5自然段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出自《大学》。•《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作者对《大学》中“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证明的?•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代表性。作者认为王阳明“格”竹子为什么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先看作者怎样主张,再补充自己见解看谁懂得科学的研究方法作者主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阅读6-12自然段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朗读: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怎样实验?朗读: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以他个人的经验为证(请你读一读):–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