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我的老师》《十三岁的际遇》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1.学习课文《我的老师》《十三岁的际遇》2.组词练习:区分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字二.教学重点1.学习魏巍的回忆性散文《我的老师》理清文章线索,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2.了解详略得当对表现中心的作用。第七课《我的老师》(一)正音、释义、辨析zhìfénkēbǔtuìdāngpū黑痣焚香磕头卜问吉凶褪色当屋铺开狡猾:本义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在文中是贬义词褒用,解释为调皮,机灵。(二)文常《我的老师》作者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三)重点句子解释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加点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答案:“仅仅”限定“有一次”,说明是仅有一次。“好像”意思是不过做做样子,不是真打。“落”的速度慢,手里有控制,与“抽”“挥”大不一样。“迎”与“落”相当,说明不是真打。“敲”,又是在“边上”,也说明不是真打,用词极有分寸。全句表现了蔡老师爱学生,师生关系亲密,融洽。2.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答案:文中的“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它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3.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答案:一般的情况下,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四)写作特点1.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作者回忆了七件小事。即:假装发怒、教跳舞、观蜂品蜜、教读诗、依恋老师、排解纠纷、梦中寻师。这七件事的顺序是,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现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更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这七件小事,前五件略写,后两件详写。这样安排,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用心爱心专心2.本文开头,结尾简洁明快又蕴含深情,首尾呼应。线索难忘——依恋——思念我的老师第八课《十三岁的际遇》(一)给带点的字正音qióngchángyángshùfùbìngxiéchóuchàngguī穹隆徜徉束缚摒弃撷取惆怅玫瑰xīdiànníngxùjūxìtián犀利沉淀凝重絮语白驹过隙安恬bèngqiánglǔjìnbǔwéimò迸溅樯橹浸透哺育帆桅蓦然(二)了解词意际遇:遭遇。(多指好的)穹隆: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蓦然:不经意地,猛然。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徜徉:安闲自在地散步。摒弃:抛弃,扔掉。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安恬:安详恬静。撷取:摘下,取下。惆怅:伤感,失意。絮语:絮絮叨叨地说。尘缘:泛指世俗的缘分。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谈笑风生: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兴趣。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三)课文线索、结构、大意及作者简介《十三岁的际遇》作者:田晓菲,素有才女神童之称,五岁即会作诗。1985年在天津十三中学念书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出过多部诗集、作品有《哈得逊河上的落日》。本文写于1987年10月,作者“北大”念书时,为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而写的。本文以“我”在北大的见闻感受为明线,以北大的精神魅力为暗线,通过“我”在北大的成长经历,表达了对北大深深的眷顾之情。体现了一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自由飞翔的奋发向上的追求精神。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5节)记叙了与北大的几次缘份以及成为北大学生后两年来的感受。第二部分(6—12节)具体生动地回顾了在北大的两年多姿多彩的读书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深厚感情。用心爱心专心第三部分(13—17节)再次倾吐对北大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表现“我”要去创造,要做一只不系之舟去奋斗,去实现自己誓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