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党群关系的体制机制问题报告一、当前影响党群关系的体制和机制因素(一)由于权力条块分割和领导体制上长期高度集中的惯性作用,党政职能未能从制度规范上彻底廓清,实际中仍然存在着以党代政、包揽一切的工作运行机制,执政党未能从直接领导方式中转换出来,导致在社会实践中的一切矛盾关系都演化为党群矛盾关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过于集中的弊端越来越显现出来。现在县与乡镇的自主权逐渐被缩小,而领导责任非常大,什么事都“一把手”负总责。在乡镇一级,现行体制中乡镇政府原来的一些职能如土地审批、宅基地审批等,现在都划归条条管理,乡镇党委政府职能有限,农民群众要求办理的一些小事在乡镇也难以办理,使农民群众误以为基层党委政府不办实事,导致农民群众对基层政权的不信任。由于条块之间关系不理顺,条条部门与乡镇政府配合不到位,有利的事都争,不利的事都推,致使有些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此外条块分割,考核标准不一致,也影响了各方面积极性的发挥。现行体制下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党委政府的考核是硬指标,考核力度大,责任压力也大,而条条部门的考核约束则力度较小,责任也小,农民群众有意见有问题解决不了,处理不好,直接责任都记在乡镇党委政府身上,因而使得农村乡镇党委政府成为党群干群矛盾的交会点。实行党政职能分开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党政仍处于分不开的状态,而且越到基层党政越是交织在一起,党的大量活动渗透到政府工作中,政府的许多工作也都是在党委会上做出决策。在现行体制下,县委政府两套班子、两套人马在干同一件事,党政职能不分也导致行政成本过高,行政效率下降,该处理的事推诿扯皮,引起群众不满,影响党群关系。(二)由于人民授权关系在制度机制上尚未完全理顺,无论是干部的选举制、任命制还是聘任制,在实际运行中仍然是委任制在发挥主导作用,导致领导干部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第1页共8页一致性原则失衡在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中,各级权力机关的负责人都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同级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长期的民主实践中,特别是在地方和基层换届选举中,既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又要坚持“人民公认”的标准。然而,在实际选举的操作中党的领导往往与发扬人民民主融合度不高,人民授权又和行政领导权相混淆,致使行政授权制仍发挥主导作用。目前,在基层的选举中,不仅存在着提名权实际上由县乡主要领导掌控的现象,还存在着一些基层党代表、人民代表实际上也是由镇村领导指定的问题。再加上选举过程中个别人以各种方法操纵选举,这样就必然造成形式上的选举制,实质上的委任制。另外,现任干部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考核制度的也不科学、不健全,个别干部为了尽快取得所谓的“政绩”,不惜牺牲群众利益和资源环境,搞形式主义,为了确保上级指令任务的完成,不惜动用各种手段,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弱化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三)一些党员干部,封建官本位意识和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膨胀,导致一些地方权力腐败和不正之风盛行,党群干群关系疏远甚至恶化由于执政地位的变化、监督机制的不科学和工作不到位,一些党性不强、意志薄弱又握有权力的执政者,其封建官本位意识死灰复燃,封建的享乐主义和西方的拜金主义交汇作用,于是权钱交易、权权交易开始滋生。而在执政条件下,对权力的有效制衡监督机制必须健全和完善。在我国,党内监督、权力监督、立法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由此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监督体系。但这样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其作用的发挥还很不够。特别是高层“一把手”的监督,受现行党内监督体制的局限,同级纪委监督是十分软弱的,而上级纪委监督又是极为滞后的。同时,党外监督,包括司法监督和舆论监督以及群众监督等,在现行体制下的很难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四)由于改革具有风险性、探索性,对在改革中新出现的利益群体、特殊群体的兼顾和保障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机制,出现了改革前后政策标准不一,造成一系列的社会矛第2页共8页盾例如,某些省份对国企改制从省到市并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有些改制政策只要求下级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