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不断冲击着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在现代社会中,大量的从未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产生了,社会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青少年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裂变。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少年一代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共青团XX县区委审时度势,全面、深刻地分析了我市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我市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和特点,于2005年2月召开的共青团XX县区十四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决定在全市开始全面实施“重镇强村、活支兴团”战略,将团的工作重心下移,重点下放,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到支部,积极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带动基层团支部的全面活跃,从而达到带团、促团、旺团、兴团的目标。其精髓在于以人为本,提升XX县区民的综合思想道德素养,为东莞实现可持续发展做足人才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石。我校团委认真学习领会《意见》和《战略》的重要精神,就进一步了解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开展了调查研究。一、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一)过多地依赖学校教育,家长、社会和社区思想道德第1页共5页教育的参与严重缺失。传统思想总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负责学生的生活,至于社会非到用人时刻否则根本不去关心。固然家长有望子成龙的愿望,社会也渴盼得到有用人才,可是他们就忽略这样一个事实:人的成才过程是受家庭、社会以及学校共同影响和制约的,而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往往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家长、社会只注重青少年学业成绩的进步与否,却很少关心他们思想的健康成长。(二)过多的大而全的教育理论,实践活动表面化,效果不尽如人意。近十年来有关教育改革方面的理论层出不穷、百花齐放,特别是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更是异彩纷呈。然而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大多数学校还是以灌输书本知识为主,至于其他方面教育几乎都没有实行。而且不能结合不同年龄层次开展不同系统目标的思想教育,往往“病急乱投医”、“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都教育了,老问题还是不断出现。(三)过多重视、强化智力开发,德育培养和思想宣传教育流于形式,被边缘化。目前许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还只注重智育的开发,只要读书好、分数高,那么你就是好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的评定虽然在一些地方有所改进,但更多的是被“一好”所替代。学校对“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教育,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大都进行过,但在很大程度上都流于形式,失于空洞。很多学校是搞了活动,但却没有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形式上的应付却在现实意义上损害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二、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一)青少年思想教育体系本身尚不完善。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逐步转化为能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履行社会义务的社会人的过程。随着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力的增强,青少年已不再盲从既定的思想道德价值和思想道德规范,甚至产生心理上的逆反性和抵触行为。在思想道德过程中,他们不再被动地受制于社会主流思想道德规范的束缚,而是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吸纳社会突变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取向和思想道德规范,并根据青少年群体所特有的规则主动建构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