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地看待幼儿和幼儿教育万禄幼儿园冯连英一、什么是“完整的幼儿”“完整的幼儿”究竟应该是个什么形象?大家对此问题的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很多。要培养完整的儿童,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正确的儿童观是:①幼儿是一个整体,即是小树,不是大树的枝叶、分体;②幼儿是一个主体(对客体及活动而言,不是容器、被动体);③幼儿是一个独特体,既有共性也有个性;④幼儿是一个有多种需要的个体(生理的、安全的、智力的、情绪的,对人与动物的区别而言,幼儿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的,是人);⑤幼儿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在能力的发展中的个体。“完整的幼儿”应该是一个能逐步独立发展和持续发展的个体,主要表现在能够逐步认识自己,并逐步从“身体的我”向“社会的我”发展,即有健康的身体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有积极的情绪情感,能大胆表达和善于表达自己的各种需求;有了解周围世界,积极感知和善于感知周围生活中各种现象的需求;有和同伴交往的热情和需求,能积极交往和善于交往;有获取知识、技艺信息的兴趣、爱好和操作能力;有尝试、探索、幻想、创造的欲望;有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意识⋯⋯总之,一个“完整的幼儿”应当作为环境的主体而存在,应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在可能的和潜在的两个方面表现出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什么是“完整的教育”国内许多教育思想家对“培养完整的人”、“完整的教育”有过大量的论述。阿拉伯教育思想家阿维森纳明确地把“个人的全面发展”视为教育目的,他强调教育不只是着眼于智力发展和知识积累,也不单单是重视道德教育,而应以“德、智、体三方面为依托形成完整的个人性格。”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随着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学前教育已不再纯粹是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而是影响一个人终生发展的,为了一个人终生发展、为整个人奠定基础的教育,所以,必须以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为落脚点,培养身体的、社会的、情感的、认知的和道德的整体发展的“完整”的人。“培养完整的人”与培养完整儿童,实施全人格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历史总结,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观念,也是指导幼儿教育实践的新的理念。“完整的教育”应是“教育要承担起从整体上影响幼儿人格形成的任务。”“完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也就是把人确确实实当作“人”(有血有肉的人)来培养,而不是当作知识的容器来灌输。我们希望幼儿“完整”地发展,并不是要幼儿在每一个项目上都得到均衡的发展或者都是“强项”,而是要求我们老师注意施加给幼儿的教育目标、内容的整体性,方法的对象性;教育不仅要注意整个幼儿阶段的完整性,还要注意一个方案、一个主题的、一个活动的完整性;教育既需要正规的,也需要有非正规的,更需要有随机的,没有“教育痕迹的教育”才会是真正有效的教育。“完整”的幼儿教育应是全面的、全心的、全人的、全体的、全面的、全程的教育科学、教育艺术结合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完整”教育是按照《纲要》精神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在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在对传统幼儿教育进行扬弃的过程中,努力设计幼儿个体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的课程模式。“完整”教育从培养幼儿在诸方面都能健康、和谐地发展的指导思想出发,提出了:健康的身体;对社会、长者和同伴的亲情;感知、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的热情;友好合作和竞争的意识;尝试、探索、发现的心理需求;以及操作简单的生活用具的能力。三、如何进行完整的教育(一)、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对幼儿进行“完整教育”的素质教师素质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要对幼儿进行完整教育,教师手下必须是一个复合型人才,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救出来,具备完整的素质,才能实施完整的教育。1、教师必备的思想素质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对幼教事业的一份热爱,诚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