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鹤岗市第十六中学接小丽一、教学维度(一)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具体事物所表现的抽象概念,提高对作品的创新想象力。(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乡爱国之情。二、教学分析与处理(一)教材简析余光中的《乡愁》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诗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为载体,来表达“思乡爱国”这一经久不衰的主题。作为诗歌,本诗的想象超越时空界线,具有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都要广阔的内容,是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爱国颂歌,这是学生学习写作诗歌的好典范。与本单元其它诗歌相比,本诗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结构美、音乐美。(二)学生简析余光中的《乡愁》诗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感悟诗中具体事物所表现的抽象概念,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三)设计理念1、创设宽松、民主、自由的想象空间本节课采取朗读感悟、探究交流,创新想象的教学流程,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自主地从朗读、感悟、合作交流中,形成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2、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语文,感悟作品中形象的有力工具,但它不该取代学生的思考。本节课的幻灯片课件由学生在课前初读作品后自己制作,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感悟作品的情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更乐于投入到语文活动之中。(四)教学关键的确立1、教学重点体会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乡爱国情感。2、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3、教学亮点发现、珍视生活中的美好感情。三、教具的选择与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将诗歌意境形象化,体会朗读节奏、语气及情感,营造想象空间,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悟、理解能力。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学生搜集有关余光中的资料。(一)导入课题、创设情境同学们喜欢拼图吗?(喜欢)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师放映课件,展示:以“ΟΟΔΔ”)为材料构图,并给拼出来的图形写上一句解说词)(学生板前演示)激发学生想象力,引出李白的《静夜思》(教师深情地倾诉)细细品味,李白的《静夜思》蕴含着淡淡的乡愁,“乡愁”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青的普遍主题,古往今来,无数的人写过它,不同名目的诗词蕴含着“乡愁”这个相同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余光中的怀乡佳作《乡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师板书课题)(二)读文感悟走进文本1、听读感受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录音、观看画面,学生体验作品情感,听读课文,入情入境,体会作品情感,调动学生情感。(播放录音,并展示幻灯片课件,学生欣赏,入情入境)2、朗读体验(1)自由朗读感知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要求,模仿范读的语速、语调及情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指导)(2)个体朗读评价交流(从读音、语调、语速、节奏方面指点)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加以点评。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互评加深理解。(三)探究交流感悟文本1、默读全诗,思考本文表达了什么情感?(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自由起立回答。)2、诗人选取哪几个人生阶段表达乡愁呢?(4人小组讨论、交流、勾画,师巡视)(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板3、诗人是抓住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不同阶段的情感的呢?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师放映课件)(师板书)4、(理清思路,带着屏幕上的探讨题,理解课文重点)探究诗人用什么手法表达情感及各种具体形象蕴涵的深意。(引导并鼓励学生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充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理清文章思路,以四人为一组,采取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并用的方式,主动参与并发表见解)(四)精彩欣赏各抒己见欣赏本文精彩之处。充分鼓励表扬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审美能力。欣赏本文精彩之处,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乡愁》是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爱国颂歌,震撼着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