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捕蛇者说》导学卡学习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3.掌握本文的词语;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难点:对比手法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课时数:3第一课时学习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读课文,疏通第一、二段文意分析第一段。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一、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内容上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二、自读课文,扫清字音障碍。啮()腊()挛()踠()瘘()疠()嗣()莅()蹙()殚()踣()曩()隳()恂()缶()熙()俟()夫()当()其租入几()死者数()矣死者相藉()谨食()之号()呼三、疏通第一段文意。四、分析课文第一段:1.本段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蛇的哪几方面内容?①产地②外形③毒性④医疗效用2.文中作者用一个字突出了蛇的特点,是哪一个字呢?“异”:外形毒性医疗效用3.既然蛇有剧毒,为什么“永之人争奔走焉”呢?它给我们暗示了什么?蛇可以“当其租入”。它暗示租税比蛇还要毒。4.概括段意:主要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去捕毒蛇的原因。5.“永之人争奔走焉。”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既然蛇有剧毒,为什么还“争”着去捕蛇?承上启下。是为了免受苛征重税之苦。一个“争”字反应出赋敛之毒比蛇的毒还要厉害。四、疏通第二段文意。五、分析课文第二段:1、概括第二段的内容:概述蒋氏一家三代人的悲惨遭遇。2、捕蛇者说说他家三代人的遭遇时,两句话中连用了三个“死”三个“死”字,告诉你什么?(三个“死”字,揭示了事情的本质: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的使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换来的。)第二课时学习内容:1、疏通第三、四段文意。2、分析第三、四段。学习过程:一、疏通第三段文意。二、分析课文第三段:1、概括第三段的主要内容:写作者对蒋氏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关心,提出“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想为他解除不幸。2、“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三、疏通第四段文意。四、分析课文第四段:1、第4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蒋氏的血泪控诉。)2、从蒋氏的话里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从蒋氏的话里看到永州之民在朝廷繁重的赋税压迫下“非死则徙”,十室九空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3、文章通过什么样的写法来展现这种社会现实的?(对比手法)4、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蛇毒”与“苛政”对比,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蒋氏与乡邻对比的有关课文的原句。1)生死的对比:乡邻们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2)安危的对比:乡邻们________________,而蒋氏却能___________.3)冒死亡威胁的情况:乡邻_____________而蒋氏____________________.5、该节表现捕蛇人血泪控诉的句子是:6.写乡邻被苛税逼的倾家荡产的句子是:7.“旦旦有是”中“是”指代的内容是:8.与“安敢毒焉?相照应的句子是:9.出自该节的两个成语是第三课时学习内容:1、疏通第五段文意。2、分析文章结构、写作手法。3、概括重点实词、虚词。4、掌握重点句。一、、疏通第四段文意。二、分析课文第五段:1、第五小节主要是作者的议论,作者为何要引用孔子的话?2、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3、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4、这表明作者有一种什么思想感情?三、归纳文章中心思想:这篇文章通过,深刻的揭露了,表达了作者。四、了解结构:(提示:全文是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慨”的顺序来写的)一(1)简要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并交代了永州直人争相捕蛇的缘由。二(2-4)通过蒋氏自述,揭露苛捐杂税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及农村十室九空的惨状。三(5)引用孔子的话结束全文,点明题旨——赋敛之毒有甚于蛇,并简明交代写作意图——以俟夫观人风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