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近代外交现代化《新视野新知识》(杨宁一主编)的相关描述《新视野新知识》:鸦片战争后,朝贡体制逐渐瓦解,至甲午战败,清政府宣布放弃对朝鲜的保护,这一体系最终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三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它既是一种国际关系,又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政治秩序。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以经济实力为支撑的朝贡制度明显会随着国力的衰落而衰落。顺治、康熙、乾隆朝的恩威并施、怀德为上的方针到嘉道时期演变为羁縻防范、不开边衅和不失国体,经济上的炫耀所剩无几。此时,朝贡关系已经不再是经济关系,而转化为政治举措,是一种强调华夷之辨的中外关系。这其间的变化,一方面与中国国力趋于衰落相关,一方面也与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活动密切相关。《新视野新知识》: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些(官僚机构变化)也是清政府为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不论它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启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进程,腐朽的官僚体系不得不适应这些新的调整和挑战。耆英曾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他至少看到了敌强我弱的现实,看到了“我弱”背后的深刻根源;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置,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这是近代外交的一个起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官僚体系变化更加明显,一批现代化的官僚机构----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陆续成立。知识体系构建一.朝贡体制的形成与崩溃1.朝贡体制朝贡体制下的中国与属国的关系,实际上是中国君臣关系在国际关系下的投影。中华世界秩序与欧洲国家关系的差异:第一,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欧洲国家体系的概念是在西欧一统帝国和一统教会诸理想破灭之后,民族国家不断涌现,并构成大体上势均力敌的情势,国家主权观念、国际法原理和均势理论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形成的;而华夷秩序,则是由于中国远离世界其它文明中心,在东亚又具有特别优越的地位,根据秦汉时皇帝与诸侯的上下关系,并结合儒家王道思想而构想出来的独特的国际秩序观念。第二,外部构架的不同。欧洲国家体系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国家相互之间的横向关系构成的,构成国际秩序的基本准则是至少在法律上平等独立的各国间的平列关系。而中华世界秩序则以中国为中心,由对中国的直接关系所规定的一元化上下秩序构成,这是一个向心的国际秩序。第三,内部机制不同。中华世界秩序的向心构架决定了其本身隐含着一种墨守陈规、缺乏扩张机制的因素。而欧洲国家体系的内部却具有一种进攻性的、扩张的机制,所有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都通过向欧洲外部的扩张,通过向外吸收物质能量而使自己强大起来。(2008全国2卷)37、(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得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摘编自《清史编年》等材料二: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摘编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