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式课时制”条件下的小学课程变革(省政府第四届教学成果一等奖)承研单位: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主研人员:李海严雪梅杨成兰周桂娟罗维课题来源: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龙江路小学近七十年的办学历史,也是历代龙小人追寻教育理想的历史。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校开始了“愉快教育”的探索,这是对儿童愉快学习生活的关注与生命成长幸福的关注,二十多年来在“乐园中育人”已成为龙小人共同的追求。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大范围铺开,在新课程曙光的映照下,龙小人思索着愉快教育的前路。学校应是儿童的生活的乐园,学习的学园。秉承这样的愉快教育理念,我校一直致力于开发和建设丰富多彩的促进学生身心愉悦幸福、生命成长的学校课程因此,沿着这样的线索,我们开始思考从时空环境上给予课程强有力的支撑。从空间的维度,2003年我校新校园落成,在有限的0.8公顷土地上完成了空间上的腾挪,新校园人性的设计、科学的布局,使课程环境的空间要素得以较大的变化;从时间的维度,新课程提出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开发和管理思路改变了几十年来的国家与地方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如何在有限的校园生活时间中实现课程的丰富多彩,我校把视角投向了课程的时间要素,试图从优化学时(课时),实行长短式课制着手打开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新局面。从课时制入手,牵时间要素而动课程的诸多要素,把课程中的时间管理作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研究与实践“长短式课时制”。“长短式课制”实践研究的目标:秉承和发展愉快教育理念,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把课程的时间资源管理变革作为切入点,通过“长短式课制”的设置达成课程的重组,设计和开发儿童现实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构建满足社会需求的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认知成果一、对现行课时制与长短式课时制的思考与认识(一)单一课时制的局限性目前小学所采用的各科教学学时,统一地采用40分钟,已经沿用了许多年。这种传统的课制由于教学时间比较充分,可以顾及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且方便教学管理,简化了课程安排和人事调整,时间节奏比较规律,在小学普遍采用。但是,这种单一的课制对于现在的课程结构和知识学习已经出现相当程度的不适应。第一,不利于学习的巩固。第二,不利于实施校本课程。第三,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心理能力。第四,由于学科性质的差异,所需要的上课时间也不必相同。统一的40分钟课制,只顾及到管理的方便和大致的合理,并未考虑到各方面深层次的需要,以及心理学、生理学和人体工程学的规定。只有将每门课的学时作进一步精细化安排,才能提高课制的科学水平。(二)课程改革的背景条件首先,新课程调整了学习难度,删除了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的内容,这样就为课堂教学时间的相应缩短提供了可能。其次,课程改革倡导的是“生命课堂”,原来以知识为主的“知识课堂”要适应新的要求。(三)长短课制的设立依据1、时间概念是课制设定的基础2、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要求课制多元化3、不同学科需要不同的课时来匹配4、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需要灵活的课制安排二、长短课时制对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生和谐发展的促进。在这次课时改革中,30分钟的短课是我校重点推出的课型,是将原来40分钟的教学内容浓缩为30分钟完成的课程。在3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要达到原来40分钟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的身心适应提出了挑战。实验之初,大家普遍认为进行短课的教学最大的难点在于教学设计,最富挑战性的是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关注多数学生,又要及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学生所关心的生成性问题(包括组织教学、学生的质疑互动等),同时又要保证完成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所有的这一些都必须相互兼顾,力求完成教学设计的目标。因此,短课就出现了时间短、容量大、效率高、目标准、教法实而活等特点。这样的课型在师生共同改变的过程中,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教师的改变(1)教育观发生转变由于短课时间相对较短,而教学要求相应提高,需要更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新型课堂中同时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