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姓名:冀玮性别:男职称:初级中学二级教师工作单位:谯城区大杨镇中心中学联系电话:13856720167电子信箱:bozhou.jiwei@163.com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6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2.学习对比、拟人、列举数据等方法。3.初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2.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把握课文情感,理解本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2.吸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2.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拟人、列数据等方法表现主旨的写作方法。3.体会课文的基本理念。难点1.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2.感受并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教学突破课文全篇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对对比、拟人、客观数据的分析、体会,从而整体把握该篇文章内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学习、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2.熟悉与本文相关的知识。3.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2.查找并搜集一些“罗布泊”、“青海湖”的资料,课前互相传阅。3.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答疑本上。4.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教学设计: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已经渐渐地与自然疏离,在我们身边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今天,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经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其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而闻名于世。可惜昔日的繁华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现在它的荒凉已经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令人触目惊心。那么,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呢?学完本课,大家一定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2.展示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多媒体展示)3.现在我们看看辞海当中对罗布泊的解释。(多媒体展示)4.多媒体展示中国行政地区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5.检查本课的字词,齐读,用其中的三个词说一段有意义的话。(多媒体展示)1.学生倾听、发言,产生兴趣。2.请一位学生看大屏幕朗读。3.由一个学生具体指出其位置。4.学生齐读字词,并说一段话,至少用上其中的三个词。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说说能1.学生回答。从课题当中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2.学生作答后教师把学生回答的问题整理,估计会有以下几个:(教师展示课件)A、过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B、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C、罗布泊为什么会消失呢?什么时候消失的?D、同样的悲剧是否还在重演?3.师生共同归纳整理。4.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展示一组过去罗布泊的图片,并配乐。明确:过去的罗布泊:充满生机广阔美丽环境怡人生命绿洲5.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展示一组现在罗布泊的图片,并配乐。明确现在的罗布泊: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荒凉死寂6.在以上两组对比的图片中,引导学生思考第三个问题。7.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展示第三个问题的答案。8.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展示青海湖、月牙泉的图片。9.在以上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答案。)2.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合作研讨,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归纳要点。3.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其他同学倾听,补充。4.学生欣赏画面,做好记录。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其他学生注意倾听,有不同意见可以补充。5.学生欣赏画面,做好记录。6.生回答第三个问题。7.学生观看,记录。生回答第四个问题。8.学生明确同样的悲剧还在重演。9.学生思考,回答,明确。三、品读课文,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教师:本文是一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新闻性要求真实,文学性则要求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