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酌问题,抓住问点让提问更有效【内容摘要】教师在教学中恰当有效的提问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怎样做到有效提问呢?教师对自己设计的问题的斟酌,对问点的把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师会斟酌问题,会抓住问点提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会提高。【关键词】斟酌问题;问点;关键点;空白点;矛盾点;情感点;兴趣点;出错点新课程改革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恰当有效的提问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远远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或低效提问现象,为尽量减少低效,无效的提问,每位教师在上课之前都应该仔细斟酌自己设计的问题,看看它是否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问的内容是否符合以下几点要求。一、提问的内容是否精要。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一些引领全文主旨的问题,教师一般以预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许多教师设计的问题看似都有用,都能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对学生理解全文也有帮助,但这些问题都不能直指课堂教学目标,让人有“敲边鼓”的感觉,“敲”了很多,就是“敲”不到重点上,学生思考了很多,也说了很多,就是不知道老师要教些什么。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学会取舍,去粗取精,去掉那些细碎的,意义不大的问题,留下那些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主旨的问题。而这种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在课前领会新课程标准,把握好教学目标,钻研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进而准确地确定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设计出问题,并在课上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它展开对话。所以准确的文本解读是有效提问的必要前提,在研读了《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后,我对文本细读有了一定的认识,要做到文本细读,首先得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要沉入文本,慢慢读,细细品,读出文本的韵味,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空白,想象、感悟作者的话外之音,当然,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其次,要勤读教材,一遍两遍不够,十遍八遍不够,那就沉进去细读百遍,要实现文本细读也不会是什么难事,最后,教师要积极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让文本解读作为自己的一份宝贵财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文本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提炼,才会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文本解读,也才会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才能化教材意图为自己的意图,才能把自己的理解和课堂学习重点变成提问的形式,才能做到课堂提问指向明确。二、提问的内容是否准确。提问要明白、准确,这是最重要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条理不清的提问是不能期待学生做出确凿的回答的。诸如“比较林冲与洪教头”、“找找文章中的美”等问题是含糊不清的。三、提问的内容是否有趣。提问要具有吸引性,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诙谐、有趣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妙趣横生的提问常能使得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令他们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去学习,去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在课堂教学开始之时,教师若用一个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能使学生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趣的提问方法很多,可以以学生错误的认识为前提,推出一个荒唐可笑的结论,从而使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如《白鹅》中有这么一句话:“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教师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白鹅怎样的感情,当学生把这句话理解为作者认为白鹅太高傲,连作者都不太喜欢时,教师追问:“当你调皮捣蛋时,妈妈叫你‘小坏蛋’,是因为妈妈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