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二、设计思路(一)设计理念本课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按照城关中学“四环五步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四环:即教师导课四环节,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质疑环节——归纳总结环节;五步:即学生学习五步骤,独立自学——合作对学——合作群学——点拨群学——点拨启学——总结再学;学案导学:师生共同运用导学案,一句导学案学习路线图开展课堂教学双边活动。)本课设计突重点,化难点。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把学生质疑的问题精选进行探究,适当穿插师生的互动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求知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流。这些知识,既属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属于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既属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绝好素材,又属于近几年中考历史及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三)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处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基础知识扎实;八年级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但学生大都被现代意识所左右灰色观念较强。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本节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时有所闻。可以说,这块知识是学生自认为比较熟悉的内容。但可能1会受已有知识体系的影响,不愿主动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更不愿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现实进行联系,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因而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海峡两岸的现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并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四)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教学重点(一)教学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原因、历史意义(二)依据:“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三)突破方法: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一系列问题来讨论突破。2五、教学难点(一)教学难点:理解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依据: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三)突破方法:采用情境创设法、角色扮演法、史料阅读法等来引导而是领悟历史,感受现实。六、教学准备(一)教师:导学案、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准备等。(二)学生:相关材料收集或预习课前发放导学案。七、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自研自探环节(估计需5分钟)学法指导:学生课前自学课本75—83页,完成预设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填写导学案。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邓小平肖像彩照,营造特定的情境与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师提问:他是谁,主要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略)师进一步质疑:那么,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到祖国怀抱的,海峡两岸的关系如何,祖国统一大业能否实现?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二、检查自研自探效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