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鹤壁市兰苑中学郭有明李志霞一、设计思路本节课依据“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课程的设计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感受法律的尊严,培养他们做一个知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负责任的公民二、教材分析1、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材的课程标准依据是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中“心中有法”部分:“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违法与犯罪是法律的基本知识,避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自觉守法,避免违法尤其避免犯罪,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这些基本的法律知识,进而在思想上树立遵法护法的观念。2、教材的内容本节课共有两目组成,第一目是“谁都不能违法”,主要说明了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最后强调了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第二目是“犯罪必受惩罚”,主要分析说明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刑罚的含义及我国刑罚的种类。三、学情分析1、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1)学生已经学习了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走进法律》的内容:知道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2)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学生对违法、犯罪和刑罚等法律知识都有了一些了解。这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方面的基础。2、从学习能力来看:学生已具备了在具体的情景下运用所学思想品德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从心理特点来看:初步具备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中学生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责任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漠等。四、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案例的分析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只要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从1而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3、知识与技能:了解违法的含义及类别;刑法的含义;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及种类。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五、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类别2、教学难点: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六、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开放式小组探究活动模式,采用“表演法”和“探究法”,激发学生的课堂思维碰撞,点燃思维花火,引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七、教学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认真复习第一框《走进法律》,根据《基础训练》课前预习部分的内容预习《法不可违》和上网查看一些有关法律的热点新闻。2、教师的教学准备:查找并阅读《刑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款;搜集相关的典型案例制作课件。3、教学用具的准备:准备多媒体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1、新课导入:(多媒体出示视频)2013年9月22日,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重庆市委原书记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薄熙来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一百万元;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老师:对薄熙来的判决说明了什么?学生: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法了就得承担法律责任。老师:对!法律是神圣的,不可触犯的,我们不能做违法的事情,要做到不违法,就要知道什么是违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第二框《法不可违》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积极回答问题。视频资料引入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